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不久前,记者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彦随研究员的调研团队来到陕西省延安市。这里的治沟造地工程刚刚得到国家正式批复重大项目立项,在过去试点工程的经验基础上,这个将“山沟沟”改造成“粮食囤”的大工程,即将轰轰烈烈地推广开来。治沟造地是个什么样的工程?它将给农民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治沟造地的试点项目——梁家河流域治沟造地项目区采访时,汽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开进一条大山沟,沟底的土地经过平整,形成一长条肥沃的田地,地里种着即将收割的玉米,田地与土路之间,是整饬一新的排水通道。土路边的山沟侧壁是典型的黄土坡,倾斜度很一致,显然是经挖土机切削过,土坡被密密的植被覆盖着,有油松、侧柏这样的乔木,也有柠条之类的灌木,还有些不知名的野草。显然,治沟造地,就是将大沟推平,整理成耕地,同时修建排灌系统,并种草种树以保护生态。
“宁种一亩沟,不种10亩坡。”说起治沟造地,梁家河村村民石治山十分高兴,“平地比坡地要好得多,产量增加,劳动还轻松。”石家有7亩玉米地,前年地只治理了一半,种的玉米卖了8000元,去年这7亩地全整治好了,玉米收获量大大增加,卖了1.2万元。“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咧!”看着地里的玉米,石治山喜滋滋地说。
十年百万亩
粮食增产惠民生
与记者一样,如今第一次拜访延安的人,往往会惊诧于它的绿。在人们印象中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经过10多年的退耕还林、自然封育,已经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的宜人风光。然而,从1999年延安成为全国首个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市、全市耕地减半算起,第二个8年的补贴期很快就要到了,当退耕的农民不再能拿到补贴的时候,农民吃饭问题怎么解决?这片黄土高坡上的绿意葱茏还能保持下去吗?
“陕西粮食增产潜力在陕北,陕北粮食增产潜力在沟道。”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说,“陕北缺平地不缺山,有山就有沟,治沟能造地,治沟造地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都有推广价值。”
据悉,截至目前,延安市已经累计实施治沟造地小流域97条,增加耕地面积7.01万亩,新修排洪渠380公里,新建和维修加固各类淤坝地275座,台阶坝2750座,造林5.5万亩,种草1.8万亩,累计完成投资6亿多元。
“造地就是造福。退耕还林已经让延安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转变,我们还要让延安农民实现由贫到富的转变。”延安市副市长杨宵说,延安从2006年起就开始了巩固退耕还田的项目建设,将60%的退耕还林资金用于口粮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需要建设高标准的口粮田。”
专家测算,1亩沟坝地的粮食产量相当于5至7亩坡耕地产量。而坡耕地因为土地不平整,不能机械化耕作,所需劳力更是比沟坝地多得多。
“以前一人一天最多两亩地,现在弄平了,可以机械化,一个人就能种原来十几户的地。”梁家河村村支书石春阳说。
“中国一年有5000万到8000万亩耕地撂荒。地越不好,越容易撂荒,因为土地没有价值就留不下人。所以治沟造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有很大好处。”刘彦随研究员分析说,“延安沟道造地潜力约147万亩,考虑人口分布和基建活动影响,未来10年中,在现有工程技术条件下,只要加大资金投入,增加100万亩耕地是完全有保障的。”
治沟先治水
科学规划保生态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但并非所有沟道都适宜平整为良田。在治沟造地过程中,当地政府采取了对每条沟道都先考察、再设计、后施工的谨慎模式,以科学规划和施工,来确保这个项目的生态安全。
“我们的原则是,集中连片、先易后难、便于耕种、试点优先。”刘彦随说,“从资源层面讲,沟道要有长度、宽度、面积,不是500米以上都算沟道。延安全市500米以上沟道有4.4万条,我们从中遴选2026条沟道,实地考察,再依据当地土层特征,做出因地制宜的工程设计图。”
在黄土高原,沟道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也是水土保持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造地先治沟,治沟先治水”,成为治沟造地的最重要经验。治沟造地通过节节设防、层层拦蓄,实现“泥不出沟”,为黄河安澜作出积极贡献。
“排洪渠道不是越大越好,关键要牢固实用。”刘彦随说,试点工程运行近两年来,已经通过了数次暴雨的考验,无一损毁。
“治沟造地成本根据工程难易程度有所不同,平均大约需要1.2万元一亩,其中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等工程只需五六千元,其他均用于硬化坝道沟渠、提高防灾标准的水利生态工程。”延安市副市长杨宵说。
在治沟造地过程中,延安市努力保护生态,坚持“造一退三”和“三不修”。即造一亩沟坝地退三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地不修,植被覆盖良好的沟地不修,地表工程量大而造地面积小的地块不修。为了防止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治沟造地对于取土也有严格的标准,严控开挖高度和开挖面。
转型求发展
利益共享得民心
在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的何家沟流域,记者看到,这里的沟道整治正在施工中,农民虽然衣着单薄,但干得热火朝天。让农民如此有热情的,正是治沟造地工程的利益共享机制。
“何家沟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劳动力不足,所以这里由镇党委、政府组织,村集体负责,引导村民采取承包、转包、租赁等方式,将治理好的土地进行合理流转,使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最大化。”宝塔区区长吴耀说,治沟造地和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变成综合性规划,可以将治沟造地、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生态保护问题一起解决。
利益共享机制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治沟造地的科学调研。
刘彦随调查组在近两年的调研过程中,就累计收到村委会意愿书978份,完成农户调查问卷1550份。“我们的调研工作为什么完成得这么顺利?一是水利部门提供的水利资料齐全。更重要的是农户积极参与问卷调查。”刘彦随说,“治沟造地定位不仅是一个项目,而是要以治沟造地为平台,实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优化。在现在这个转型发展期搞治沟造地,时机正好——10年前我们没这个经济条件做,10年后再做成本太高。”
“治沟造地的主体还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凡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做的,农民能做的,就让他们去做,包括专业公司,农民也可以参与监督。对治沟造地中新增加的耕地,有三种处理办法。一种是全部分给农民,再返租;第二种是全部集中在集体经济组织手里;第三种是解决一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分给农民一部分,集体经济组织集中留一部分。”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近日在延安调研时也说,“治沟造地要加强利益协调与共享。尊重农民的意愿,照顾农民的利益,让农民来分享治沟造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