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1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定地走开放之路
——访党的十八大代表、江苏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
本报记者 薛海燕

江苏淮安市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1至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128.07亿元,同比增长33.9%;固定资产投资639.44亿元,同比增长23.0%;实现财政总收入264.63亿元,同比增长12.2%。各重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前列。淮安经济如何实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党的十八大代表、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

记者:今年以来淮安经济以平稳的态势持续增长,淮安经济发展逆势上扬的动力是什么?

刘永忠:经济发展能够逆势上扬,根本上要归功于“三靠”战略。两年前,淮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经济发展“三靠”战略:一是依靠扩大开放集聚优质资源要素;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水平;三是依靠人才汇集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

“三靠”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一体”是指走开放道路,这是淮安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不能动摇。“两翼”是指科技创新和吸引人才,它是辅助实现开放发展总体经济目标的。

记者:走开放的道路是“三靠”的核心,通过两年的实践淮安市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永忠:实践证明,“三靠”战略的实施使淮安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淮安这两年最明显的变化可以用“速度”和“效率”两个词来概括。速度主要指经济发展的速度。淮安曾是苏北腹地,近年来实施扩大开放、借港出海战略,一举成为外来资本集聚的高地。效率则主要指行政工作效率。今年8月份,全市获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8个。其中,审批速度最长的仅用了4个工作日,最快的仅为半天。

记者:淮安地处江苏北部,高校、科研院所较少,人才资源相对薄弱,淮安如何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刘永忠:目前淮安的科技创新主要依靠引进。2011年,通过引进天津钢管集团大无缝钢管技术,淮钢兴建一条年产70万吨的世界最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线,这套装备配置代表了目前国际最先进水平。这种技术上的直接引进,既让淮安科技创新实现了从无到有质的飞跃,也使淮安传统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

淮安科技创新的另一重要途径是产学研的结合。去年至今,淮安市先后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落实科技合作项目52项。其中与清华大学开展校地合作研发项目20个,技术交易额达1700万元,累计总投入超过1.5亿元。

记者:高端科技人才如何落户淮安进行创业?

刘永忠:近年来,一大批高端人才落户淮安,为淮安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淮安鸿玛生物科技的带头人吕军仁是牛津大学生物工程博士,他的专利是通过对鸡蛋壳上的鸡蛋膜进行生物降解分离,生产出高营养价值的功能性产品鸡蛋膜蛋白和鸡蛋膜多肽。目前,这一项目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5年内产值可达10亿元。

目前,淮安市已引进和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微电子传感器等“人才+项目”的企业100余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