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锅底洼” 到“美如画”
本报记者 周 琳 薛海燕

傍晚时分,外面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此时,江苏省兴化市王家塘社区71岁的退休职工杨开智正在自家书房里画画。

“别看我现在悠闲,早些年要是连续下几天雨,我可没心思画画了。”杨开智告诉记者,1989年,他家就搬到了王家塘社区。兴化人都知道,王家塘是兴化城区最低洼的地方,只要一下雨,肯定被淹。淹得最厉害的是1991年那场大雨,全市水位超过3.3米,王家塘一时成了“锅底洼”。当时,这里“家家泡汤”,船在街心行,值钱的东西都被放到“水搁子”上,出门上街靠“摆渡”。

杨开智边说边指着自己的腰比划说,“过去,住一楼的家家都要砌个很高的水泥门槛挡水,水大时还挡不住,淹了就暂时跑到地势高些的亲戚家避水,这在早些年几乎成了王家塘居民生活的常态。现在,有些人家的挡水门槛还在,只不过都快结蜘蛛网了。”

王家塘位于兴化城区东部,四面环水,是一个面积约为0.3平方公里的小垛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只有一座水泥板小桥与外界接通。

“2006年,市里下决心投入3.5亿元,在全市建设35公里的防洪墙,我们这里是首先施工的地区。建起了眼前这1500米长的防洪墙,还在防洪墙圩堤上建了一条绿化带,种了很多树木花草,既防住了洪水,又美化了环境。这道防洪墙真是党和政府为兴化人民做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如今每逢雨季,水位高了就关闸排水,堤外浪花接浪花,堤内大家笑哈哈,比我这画里画得还美呢!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水患了!”杨开智笑逐颜开地对记者说。

防洪墙的建设不仅挡住了洪水,更让王家塘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我们那时刚搬来那会儿,连家具都没法往桥上走,只能雇船从南面的车逻河靠岸,然后从船上一件件地搬上岸。那时的桥只有3块水泥板,中间的缝隙经常会卡住自行车轮子。路也很窄,两辆自行车会车就能堵路。现在你再看看,防洪墙的两个闸上建起了两座大桥,前面上两辆轿车并排开也不成问题的……这10年来,变化确实太大了!”杨开智越聊兴致越高。

邻居们告诉记者,政府重视社区环境整治,街道和小区人行道大规模翻新,水泥板路全部改成了水泥路,几乎所有的老房子都进行了维修改造,旧窗户全部换成了铝合金窗……王家塘的垛子还是那个垛子,但面貌早已今非昔比。大家说,“党的十八大就要召开了,再过10年我们这儿会变成什么样,大胆想、好好干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