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去过欧美发达国家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拧开水龙头接上水就能直接饮用。与此形成对照则是我国的机场、酒店自来水龙头边,往往贴着“非饮用水”、英文“not for drink”的温馨提示。
7月1日起,由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修订出台的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正式实施。和1985年的旧版国标相比,新标准的指标由35项提高到106项,重点加强了对微生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控制要求,与世界上最严格的欧盟水质标准基本同步。
随着新国标的正式实施,公众对自来水直饮也有了新的期待。那么,新国标实施后,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了呢?
事实上,生活饮用水新国标在2007年就已经发布,但受限于大部分自来水厂的工艺设计仍然相对落后,有能力完成新标准106项指标全检测的自来水厂数量不多,所以特地设定了5年的过渡期。但5年过渡期满,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前一阵,针对“城市自来水出厂水质合格率仅50%左右”的社会舆论质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出的正式统计数据是:按106项新国标检测,自来水达标率为83%。换而言之,仍有17%的自来水出厂就不能达到新国标的要求,这还不考虑管网输送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
笔者对今年3月在四川调研饮水安全的一个场景记忆犹新:一位地级市自来水厂负责人十分自豪地专门介绍,他们的水厂能够检测106项指标。时至今日,仍有自来水厂以具备检测能力为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自来水离直饮时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理论上说,如果现行新标准106项都能达标,自来水就可以直接饮用,但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新标准如何真正落地。
有人认为,许多城市供水都属于地方政府负责的市政公用事业,其垄断特性造成了运营和监管的不透明;也有人提出,自来水达标难恰恰是供水服务市场化导致的,当前水价偏低,许多供水企业连年亏损,无力改进工艺,难以保证供水水质,而保障安全供水应当是政府的公共事务,政府应加大投入加以解决。
其实,自来水具有商品和公共服务的双重属性。供水服务的企业经营模式国际通行,有助于降低服务成本,但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同样重要。
目前,我国自来水厂的水质检测基本是供水企业自检自报,行业管理缺位严重。此外,提高水质检测能力、明确监管主体与改进自来水处理工艺、改造供水设施也很重要,这更是新标准落地的当务之急。
当然,自来水实现直饮需要一个过程。我国的饮用水新标准主动与世界接轨,已经是一大进步。期盼着自来水直饮时代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