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成精力用在科研上
本报记者 来洁 佘惠敏

北生所让科学家回归本身,成天想的都是课题和实验,而不是跑项目、拉经费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邵峰——

本报记者 来 洁 佘惠敏

自2005年至今,邵峰已在《自然》、《科学》、《细胞》三个顶尖科学刊物上发表5篇论文,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相当高产。

“无论以哪种标准,他都是一颗学术明星。他发表的科研论文,在其领域内极少有人与之媲美。”美国科学院院士Jack Dixon对邵峰的评价非常高。

然而,当记者问起这些耀眼的学术成就时,邵峰却非常淡然。“发5篇文章的人不一定比发了2篇文章的人做得好。衡量一个科学家的贡献,不仅要看发了几篇文章,而看重的是他做了什么,以及做的事情在国际上处的位置和产生的影响。”

今年39岁的邵峰,2005年7月16日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来到北生所,目前主要研究病原细菌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力图揭示细菌感染以及感染引起的炎症等疾病产生的机理。

去年,邵峰有两项重大发现:一是找到了哺乳动物细胞内直接识别病原菌鞭毛的天然免疫受体分子。免疫学家长期寻而未果的这一受体分子,负责激活下游的炎症免疫反应信号通路,对机体拮抗细菌感染至关重要。同时,他还发现了病原细菌效应蛋白通过一种全新的半胱氨酸甲基化修饰的方式,使得宿主炎症免疫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分子失去感受上游泛素链信号的活性,进而有效抑制感染过程中炎症反应信号通路的激活。

邵峰说,他所研究的两大方向——病原细菌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防御,前者是矛,后者是盾,两者关系本来十分密切,却因为分属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不同学科,国际上很少有人两个方向都能做得比较深入。“北生所的机制让我可以自由地进行学术探索,而不必顾忌一些人为划分和历史形成的学科界限。”

“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会更多偏向天然免疫。我们前两年集中在细菌感染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未来会朝着这个更主流的方向扩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积累,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在国际学术界推动这个领域更大的发展。”邵峰说。

北生所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他感觉很惬意。“西方文化十分支持人们对未知的探索,而东方文化却特别强调用途。但在北生所,没有这个要求。所里看重的是内容,是你在做什么、怎么做、有没有能力做,而不会问能否立刻应用,没有科研计划和任务,更不会定发文章等考核指标。”

应该说,邵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灿烂的学术成就,正是得益于北生所特有的体制机制。“这里让科学家回归本身,成天想的都是课题和实验,而不是跑项目、拉经费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我可以把90%的精力都放在研究上。这是我最青睐北生所的地方。”

提前一年通过专家评估的邵峰试验室目前每年的固定经费300万元,稳定的经费支持让他在学术领域的追求更为从容。“我想做什么就去做。经费跟人不跟项目,摆脱了学术圈里的各种争议。我觉得,高水平的基础科研机构就应该如此。”

北生所不仅造就了邵峰,也造就了更多的人。近年来,邵峰试验室里也是人才频出。在他培养的七八个毕业生里,几名博士毕业生已成为国际顶尖实验室的博士后热门人选,3位博士后已成为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南开大学的特聘教授并开始创建自己的研究团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