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非常及时。当前中国科技发展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科技经济如何紧密结合,二是迎接可能发生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挑战。现行的科技体制虽经历多次变革,但要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抢占国际未来制高点的需求,还需深化改革。
要解决这两大问题,人才是最重要的。我国的科研投入不算少,硬件基础设施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突破,核心是人才。
总体看,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世界上最好的创新和创业舞台。大批留学生和海外科技工作者来中国工作的势头很猛。过去是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人才,现在要考虑这个政策还要持续多久。未来的调整要从人才需求和人才市场规则出发,建立公平竞争的平台。
比如,中科院的人才大部分都有国外科研经历,由于回国早晚的政策不同,产生岗位和收入上的很大差距,这对建立人才竞争成长环境不利,早晚要改变。现在,中科院已经确定了总体上按需设岗、海内外人才公平竞争的原则,重要岗位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开招聘。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我们曾经靠数论文来评价人才,改革开放初期,这些是必要的,但目前已经基本不适应了。中国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并正在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转移。比如十几年前和德国马普学会相比,他们在科学等顶尖刊物上每年发七八十篇,我们是个位数。现在中科院也是几十篇,已相差不多。所以再数论文意义不大,需要把我们的评价转移到其他办法上来。
国际上评价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的通行办法是同行评议,但我国真正走到同行评议还需时日。过去把评价工作搞成管理工作,同行评议是把评价工作当成学术来做,这很好,但如果我们简单照搬国际办法,有可能把评价工作搞成关系学。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还要求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有政策、制度方面的安排,也要考虑利益机制,让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这个价值回报并不就是钱,并不是所有科技人员都那么功利。
从国际上看,在企业研发机构工作的科技人员压力大,任务急,挣钱多;在大学工作的则比较自由,收入相对少,国立科研机构介乎两者之间,但比较稳定。激励三者的价值回报构成就不一样,企业主要靠经济利益激励,大学主要靠学术自由激励,国家科研机构主要靠使命和责任激励。需要对各种科研人员进行不同的制度安排。目前的问题是,企业研发人员与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同层次工作的人员收入相比过低,压力还很大,导致更多科技人才首选去大学和科研院所工作,这是影响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因素。
总之,科技工作的根本靠人,而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就应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