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壤保护“防重于治”
赵同科

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来自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等。随着工业点源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

鉴于土壤污染的潜伏性、不可逆性、长期性和后果严重性等特点,土壤环境保护应遵循“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就农业面源污染而言,在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农业污染源的控制,从源头上防止土壤污染。加强对农产品源头的监控,依法对农药、种子和化肥等投入品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农业生产资料安全使用。

大力推广农田污染防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新技术。为了有效防治土壤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各地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大力推广各项新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如农药污染防控技术、肥料污染防控技术、畜禽粪便污染立体防控技术、农膜残留污染防控技术等,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能耗低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这样既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又带来经济效益,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加强污灌区的污水处理。污水回灌农田是近年来农业生产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形式,但如果污水处理技术过低,将会对土壤污染带来隐患。目前,需进一步加强工业“三废”的治理,提高污水处理技术,真正将污水资源利用做到实处。可以考虑通过改变农田环境减少农田污染,如:人工建立合适的湿地、沙层过滤带以及缓冲带等,可以有效减少农田地表污染物。

开展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主要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修复技术。除“客土法”物理修复外,目前研究中多采用生物修复,如种植蜈蚣草、竹柳和东南景天等具有超富集功能的植物或引入蚯蚓等进行修复。从经济投入、修复周期和避免二次污染等多方面考虑,都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作者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