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农村垃圾需要实招

《经济日报》“读者之声”版近期刊登的《农村垃圾治理不能等》系列文章,在基层引起热议。长久以来,农村环境差,农村垃圾整治一直是大众普遍热议的话题。笔者对农村垃圾治理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沼气池为畜禽粪便处理找到出路。以前,很多养殖户把畜禽的粪便随地倾倒,一刮风,味道特别难闻。现在九江县却很少能见到畜禽的粪便,畜禽粪便成为了农民的致富宝、抢手货。近年来,九江县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工程,积极推行“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等综合利用模式,将畜禽的粪便集中起来发展沼气,用沼气渣来作果树的肥料,这样不仅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发展了生态种养,带动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其次,垃圾池为农村垃圾找到“新家”。一直以来,城乡生活垃圾难以及时有效处置,成为污染生活环境、威胁公众健康的一大根源。垃圾处理,首先要集中。近年来,九江县在各村规划建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池,这些垃圾池为农村垃圾找到“新家”。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大部分村民都能自觉将垃圾扔进垃圾箱,成为了农村环境整治的直接参与者。

再次,垃圾处理场推动垃圾资源综合利用。大量的生活垃圾从乡村经过层层处理最终收集到了县里,九江县采取“政府为主、多元投入”的方式处理垃圾,着手规划建设了规模较大的垃圾处理厂,大型垃圾厂一旦建成使用,不仅为当地大量的生活垃圾找到了处理办法,而且推动了垃圾资源综合利用。

江西九江县委 陈 雅

环卫工作也可以城乡一体化

《经济日报》5月21日刊发的关于农村垃圾治理的问题是广大农村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该选题抓得准,问题反映及时,建议中肯,在基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所在的山东省邹城市是孟子故里,旅游资源丰富,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也是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直是制约我们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课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一直致力于农村环境的治理,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垃圾治理效果显著。具体有以下做法:

首先,推行“城镇环卫工作一体化”模式。采取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镇联动、镇村结合的环卫保洁模式,将943个自然村全部纳入环卫管理体系,每村配备1至2名环卫工,垃圾定点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实现“日扫日运日清”。

其次,加大环卫投资力度。几年来,新建垃圾中转站30座,为9个山区镇配置垃圾运输车30余台,为1300多名保洁人员配备保洁车辆1800辆,彻底解决了农村环卫设施的匮乏。

再次,实行划片包挂责任制。促使包挂责任人深入乡村一线责任区,充分发挥带头、督导作用,重点区域随时巡查。各责任区按月测评,测评结果与干部考核挂钩,并对优秀村庄给予奖励。以“点”带“面”,促进了农村整体环境面貌的改善,为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邹城市兖矿集团科澳公司电解铝厂 孙 凯

综合治理 碧水长流

前不久,《经济日报》陆续推出了11个关于“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的版面,体现了报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生导向,是广接地气、服务百姓办报理念的生动体现。

6月13日,“生态经济”版刊发了《水质良好湖泊如何优先保护》专题,从优先保护湖泊角度对水质保护作了深度报道。地处千里赣江源头的江西省上犹县,境内拥有“一江连五湖、一线串五珠”的自然胜景,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边远山区库区县。该县通过上山造绿、环保设卡、工业减排、护江行动等多种形式,综合推进以保护“一江清水”为核心的生态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上犹江水常年稳定在Ⅰ至Ⅱ类水质标准。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一是抓好水土保持工作,编制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

二是推进沿河、沿湖、沿路生态保护带和绿化带建设,重点加强湖区及一、二级支流源头保护区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森林公园建设,形成密布城乡、点线面结合的绿色屏障。

三是坚持防治并举,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在上犹江沿线1.5公里范围内禁止审批建设“两高一资”项目,对环境影响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大力实施沼气工程,加快畜禽养殖场改造,引导畜禽养殖与果业有机协调发展,强化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强污水处理厂监管,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疏堵并举,引导渔棚上岸,规范和减少水上网箱养殖。

同时,上犹县还积极开展“告别白色污染、呵护绿色家园”专项治理活动,确保上犹江碧水长流穿城过。

江西上犹县委宣传部 黄传章

见证民生工程巨大成就

《经济日报》“走进全面小康新变迁”系列报道,从历史视野、采用对比方式、用典型鲜活的真实实例,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沧桑巨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缩影。该系列报道践行了《经济日报》关注和反映民生这一重大主题及历史责任,见证了我国民生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

报道关注并反映民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民生工程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治国理政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吃、穿、用、住、行的变迁”报道,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人们热爱祖国的热情,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报道采用历史视野真实反映了我国民生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走进全面小康新变迁”系列报道,以更加细腻的笔触和更加丰富活泼的表现形式,为读者呈现百姓生活的新画卷。采用了历史对比的方式,真实反映了我国民生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该系列报道反映了国家的流通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管理、绿色生活理念和环境保护建设的巨大成就。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人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资本运营部 李树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