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的浙江又一次最先感受到经济潮温的变化。今年一季度,浙江全省经济增速为7.1%,工业增加值增长6.4%,低于经济增速0.7个百分点。尽管有“制造业投资增长高于去年同期”等实体经济回暖的诸多亮点,但浙江仍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与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的大企业偏离主业和实体经济有关。”
于是,继去年10月召开首届世界浙商大会、12月召开中央企业与浙江企业合作洽谈会,连续吹响回归实体经济集结号后,浙江省委、省政府4月下旬专门召开全省发展实体经济电视电话会议,推出大力发展、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的诸多新举措。
正是在此背景下,5月上旬,经济日报采访组踏上东海边这片热土,从杭嘉湖平原到萧甬平原,从浙西山区到浙南海岸,倾听经济界、企业界人士热议发展实体经济的体会,冷静探讨轻视实体经济的痛苦和教训,展望重新高扬实体经济风帆的美好前景。在我们眼前,一幅回归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浙江发展精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实体经济——
抗危机稳增长的基石
站在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规划图前,百里产业园尽收眼底,大石化、大装备、大医药化及与之相配套的废物转化利用的大静脉产业依次展开。目前首批启动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形势喜人。这是浙江近年来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狠抓实体经济而重点建设的产业集聚区之一,也是“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行一路,看一路,浙江回归实体经济、“实”字当头谋发展的做法让记者印象深刻。而他们的干劲源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促转型中对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反思。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外向型经济程度较高的浙江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这次危机让浙江看到了经济过度虚拟化、金融化的危害,认识到缺乏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危机四伏。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资源等要素的制约,加上产业间巨大的比较利益差距,在浙江这样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资本的逐利本性尽显。一些企业家特别是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家感到做实业太难,于是纷纷偏离主营轨道,更多地依靠金融投资和房地产等非主营投资获利,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地流向虚拟经济领域,资产金融化和资产价格泡沫化现象显现。
(下转第十一版)
(上接第一版)
痛定思痛,浙江在反思中校正坐标:转型不能背离实体经济。
回归实体经济,重振实业,是浙江持续发展的根基。现在的浙江,人们最推崇的是四“心”:勤劳创业的决心,创新引领的雄心,脚踏实地的耐心和实业致富的信心。
有专家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分析,今后5年至10年内,浙江仍将处于工业化中期,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实体经济发展,仍然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追求。
“实体强,则经济强;实体兴,则百姓富。”今后,浙江要继续走在前列,仍然要靠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走实业富民强省之路。
一个响亮的口号在浙江各地叫响: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实服务业!
在这个口号也是行动纲领中,浙江仍把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去年浙江农业产值仅占4.9%,浙江深知,这个“不到5%”一点也不能忽视。浙江强调做优农业,就是要防止发展偏离实体经济方向。浙江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一次会上告诫,要吸取当年养鸵鸟“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教训,在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加工业。
为了给实体经济保驾护航,浙江新近出台政策措施,从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方面,重点向“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实体经济项目”倾斜,并提出“资金向实体经济投放,空间为实体经济预留,人才向实体经济集聚,领导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将成为今后市县考核的重中之重”。
做强工业——
巩固实体经济基础
发展实体经济,工业是主体,产业见水平。
作为地区经济、科技乃至文化发展水平综合体现的工业,有着自身发展规律。随着工业化推进,工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浙江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目前仍在45%左右。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这个比重会稳定在40%左右,即使有下降也难动摇其主体地位。因此,浙江要求坚持做强工业不动摇,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
由乡镇企业引领而发展起来的浙江企业,曾普遍存在“低小散”的现象。据统计,浙江现有320万家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尽管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弱的不足。浙江县域经济发达,慢慢形成了一批经济“块状体”。这种“块状经济”虽然创造了无中生有、借地生财的区域发展奇迹,使浙江经济驶上发展快车道,但“块状经济”多是同类小企业的简单集聚,企业做不大,产品转型升级难。
要发展强大实体经济,在不排斥这些“小”的同时,还应有反映体量之变、本质之变的大产业、大项目。对此,浙江通过打造大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让企业在产业链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
近两年,浙江着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建设”,规划建设了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确定了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编制了9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着力扶持146家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动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和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据测算,浙江未来将形成数十个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
在杭州钱塘江入海口南侧的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宁波杭州湾新区,记者看到了产业集聚区的宏伟建设蓝图和热火朝天实干的气势。在杭州湾新区,上海大众宁波基地“大项目”工程正紧张施工。据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投产后,产值基本可以相当于新区之前10年的产值总和。“一期项目预计2013年实现整车下线,达产后可实现销售额超400亿元,同步建设的汽车零部件配套园区,可实现销售250亿元;一、二期全部达产后,将形成6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
大项目是大企业的基础,大企业是大产业的基础,大平台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托。浙江把“四大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与发展做强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四大建设”成为浙江发展实体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在抓大工业、大产业的同时,浙江没有忽视相对较小的工业及产业。
浙北山区县安吉经济发展主打“两片叶子”——一片“叶子”白茶全国闻名,另一片“叶子”毛竹更是被“吃干榨净”,产业链不断拉长。自称说起竹子“越说越可爱,越说越有劲”的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告诉记者,全县年产毛竹3000万棵,聚集了2450家竹产业企业,就业人数4.5万,去年仅竹产业收入就达143亿元,年产竹地板2200万平方米以上。
有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浙江GDP发展质量位列北京和上海之后,排在全国第三位。经济转型升级综合能力,浙江位列全国第五。浙江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不足,投资和信贷的天平进一步向实体经济、向转型升级倾斜。今年一季度,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17.3%,高于去年3.3个百分点,53.3%的企业在未来6个月内有投资计划,较去年四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信贷重点也开始转向实体经济,一季度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新增1163.3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76.2%……工业作为浙江实体经济基础正越来越牢固。
做实服务业——
把握分寸见功夫
回归和做强实体,是浙江企业发展的不二选择,也是一场大考。对服务业而言,这场大考有难度也更见功夫。
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物质生产部门自不待言,就是不完全属于实体经济范畴的金融业,以及包括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在整个经济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浙江近两年紧抓服务业发展。去年不仅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还在北京等地专门推介服务业项目,招揽服务业人才,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11年,浙江服务业投资8939亿元,同比增长32.6%;今年一季度增长19.6%,快于二产6.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浙江服务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全面增长,生产性服务业、新兴和高端服务业投资不断扩大,全省服务业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就我们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看,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都认识到服务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在载体建设方面,浙江不仅着力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形成全省“十二五”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并纳入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库,还陆续建设了一批服务业重点平台,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联动发展制度,强化服务业要素区域集聚功能。在培育的重点服务业企业方面,所选企业涉及服务外包、文化贸易、软件技术及国际贸易多方面,其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省内外有竞争力,还要有上市潜力。在加快服务业改革创新方面,则要求推进杭州、宁波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金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可以预期,服务业将为浙江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增添新的亮色。
在浙江服务业中,金融、房地产和商贸流通三个行业比较特殊,三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在55%左右。鉴于这三个行业也最容易滋生投机、形成泡沫,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其列为重点行业,认清利弊,兴利除弊,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保证。
浙江人商品意识、金融意识比较强,加之经济结构、企业结构特殊,容易在金融方面掀起波澜,受到全国关注。近年来,浙江面临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大量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另一方面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难、投机多。因此,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势在必行。浙江省委、省政府要求,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个基本方向,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机遇,着力在民间融资规范、地方金融创新、信用体系建设、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等方面先行先试。我们同所到地区和企业领导谈起金融改革,大家都充满了期待。
浙江房地产业也广受关注,我们采访中也每每谈到这一问题。客观地说,房地产业本身是实体经济,产业关联度多,拉动效应强,但近几年浙江房地产业背离实体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严重,投资性、投机性开发和购房占了相当比例,引发房价过快上涨。相当一批企业在虚高利润的诱惑下进入房地产业,导致主业弱化。就我们采访接触,有衢州开山集团、台州飞跃这样坚持制造业的企业,也有在房地产业得了实惠或教训的企业,难得的是他们经过潮起潮落,都认识到坚持主业的重要性,并表示今后要优先把主业做强做好。
浙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总体是健康的,但也有一些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像农产品的卖难、买贵问题,物价成本偏高问题,以及比较极端的不少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农产品恶性炒作问题。有关部门对存在问题都作了认真分析,提出解决和防范措施,特别要求从流通主体培育、流通方式创新等基础工作做起,通过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推动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我们在海宁皮革市场就看到他们作出的努力,整个市场运行有序,并通过“增量选优,存量提质”,对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将外贸为主的企业转型为内外贸并存,让加工为主的企业向设计和营销两头延伸。
实体经济在浙江已经出现回暖态势,投向实业的有效投资增加,创业创新热潮正在全省兴起。历经国际、国内市场的风雨洗礼,依山靠海的浙江厚积薄发,雄心勃勃,正大步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