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5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基层·区域协调看陕西 之四
陕南:青山绿水富民路
□ 本报记者 姜 范 董碧娟

4月下旬,当记者驱车穿过秦岭隧道,满目叠翠豁然呈现。生物、矿产等资源丰厚的“金瓯玉盆”汉中,茶香药香飘溢、丝绸柔美的安康,拥有奇山秀峰、险峡秀川的商洛……自西向东,陕南三市连成了三秦大地上一条别致的“江南走廊”。

地处秦巴山水间的陕南,风光秀美却一直与贫困落后相伴。从改革开放到2008年,陕南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面对生态保护的重任和强烈的民生诉求,面对全省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各个区域竞相发展的格局,陕南必须走出一条兼顾生态与发展的新型发展之路。

循环的被动与主动

在陕南采访企业时,记者听到了两句话:“不搞循环经济我们早就关门了”、“我们的循环经济其实是逼出来的!”

在陕南,开发与保护的难题由来已久。“开发不保护,保护不开发”的简单做法已不再具有现实意义。要富民强市,开发不能停步,甚至还要加快速度才能缩小与其他区域的差距;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地,生态保护不仅刻不容缓,更需要长期保持。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压力,同样现实而沉重。

要破解双重压力,必须转变发展观念。“要让900万陕南人民过上富裕生活,不能总在林、特、水、药、猪、茶上打转转!”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工程师樊维斌一语中的。谋求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务实之道,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于是,在迈入“十二五”时,“循环发展”成为陕南发展的关键词,也成为贯穿陕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作为陕西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陕南的循环发展与省、市的大力引导息息相关。“陕西省每年安排3.5亿元作为陕南循环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引导等专项资金向陕南的倾斜力度。”陕西省发改委区域经济协调处处长路新昌介绍道。陕南各市也针对市情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关于循环经济的采访,在陕南进行得非常顺利。这是每个地方和多个企业都有深切体会的话题,也被认为是陕南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在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邹定胜反复强调:“我们是按照全产业链进行招商的。”在这个园区,重点布局了12条循环产业链,已有43户规模以上企业入园。“希望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最终形成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以及区内外项目之间相互关联、左右支撑、协作配套、循环发展的增长方式。”邹定胜说。目前,该园区的6条循环产业链已经建成。

愈加通达的交通确保了外部建设资源的涌入及内部要素的流动。“十一五”期间,陕南地区交通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20多亿元,接近全省50%。汉中机场改扩建获批后,预计到2020年旅客吞吐量达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1300吨。陕南三市都有了通往西安的高速公路,三分之二的县通了高速公路,昔日的瓶颈正化作今天的发展优势。

从放不开手脚的小规模、限制性发展,到突破发展中面临不平衡、不协调挑战,再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开放灵活的多元发展格局,从被动到主动,陕南获得了更强的发展。从2008年开始,陕南的GDP增长幅度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别缩小了15.1个和11.2个百分点。2011年,陕南生产总值为1417.52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

技术升级点石成金

秦岭腹地也是我国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主要富集区。占地、污染环境、安全隐患,这里的4000多万吨尾矿被贴上了“一无是处”的标签。

而在科技人员的眼中,尾矿蕴藏着巨大的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这些矿产多为多金属共生伴生矿,尾矿中含有大量可回收利用的有价元素,最后的废渣还是加工水泥和建筑砌块的原材料,其潜在价值可达千亿元。

“过去只管开采,现在我们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把尾矿吃干榨尽。”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副书记张书玲介绍道。正是技术创新,让废弃的尾矿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成就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的“商洛模式”。

黄姜产业的命运也是很好的例证。以黄姜为原料提取药用皂素,是陕南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被称为“药黄金”。仅山阳一县,最多的时候就有10余家皂素企业,至于农户在自家的院子里因陋就简搞的皂素提取作坊,就多得难以计数了。

规模小、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污染排放大,使黄姜皂素产业一度面临被封杀的危险。这对于本来就比较贫穷的陕南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以商洛市山阳县为例,黄姜种植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

“技术升级必须做!”2005年,山阳县金川封幸化工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成传德咬紧了牙关。欠着几千万元的外债,给工人发不出工资,清洁生产工艺久久难以打通……成传德的技术升级之路充满艰辛。在项目攻坚过程中,成传德的企业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

6年多过去了,黄姜清洁生产的科技攻关终于成功。“这是增收项目,可直接给黄姜种植农户增收20亿元;这是清洁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皂素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这是循环项目,它形成了自己的整体产业链。凭这3点,给予他们全力保障,绝对是我们的责任。”在被问及为何要支持这个项目时,山阳县副县长王大学回答说。

在陕西省,陕南的科技资源薄弱,人才缺乏,提升科技水平并非易事。“我们不断加大省级科技经费向陕南的投入,支持关中地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陕南转化科技成果,参与开发项目。”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副书记张书玲介绍。陕西还不断探索: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给予补助;对获得发明专利和省级以上科技奖的企业给予奖励……省级的科技资源统筹和对环保、高新技术项目的诸多专项支持,都让陕南受益颇多。

在商洛,记者发现,几家国家级和省级的研究机构分院和重点实验室落户商洛,其中几家就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这是精明的商洛人想出的引智新招:既然当地条件不算优越,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科技人才,就把符合商洛发展需要的各种研究院的分院、重点实验室引进来,机构来了人才自然也就到了。中国尾矿技术商洛研发中心、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纷纷进驻,为商洛的尾矿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绿水青山秀美如旧,百姓生活明显富裕。循环经济让陕南这个陕西经济发展昔日的短板,以更快的速度走出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发展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