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4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钉子精神”铸巧匠
本报记者 张允强

抚钢股份机电公司机加工分公司车工班内机器轰鸣,44岁的张辉在2台车床间穿梭。记者采访他,跟他握手,他把手在工作服上蹭了蹭,伸出来又缩回去:“不好意思,手上都是油,洗也洗不净。”张辉说话的声音很小,甚至还很腼腆,不过他却是这家企业的大明星,不久前获得辽宁省十大蓝领技能明星,奖励一台价值10万余元的轿车,外加1万元奖金。

张辉文化程度不高,2010年通过自学获得中专学历。1985年,张辉初中毕业,来到当时的抚顺钢厂机械车间当了一名车工学徒。车工学徒至少要3年才能出徒,张辉开始每天干的都是扫地、做饭这些和业务不相关的琐事儿。想起学徒的日子,张辉回忆说:“趁师傅们不备,偶尔偷摸一下机床,都会让我激动得一夜睡不着。”当时,他就下决心要摆弄好机床。他逮着空就跟在师傅们后面,眼睛盯着他们手中的活儿,别人休息时他操作,躺在床上时他脑海里还不断闪过师傅们的一举一动。为了尽快熟悉机床,每天他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收工。1987年,他提前一年出徒。当年春天,他独立操作机床,加工出一个单位急用的小皮带轮。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张辉越发意识到自己文化功底太薄弱。于是利用闲暇时间,他捧起了书本。“到1990年,我已经自学了机械基础、金属工艺学、刀具的刃磨与使用等相关的基础课程。”张辉告诉记者说。1991年,张辉在公司举办的首届青工大比武中拔得头筹。此后,在公司举办的8届技能比赛中,他连续获得了7次第一,1次第二。在抚顺市举行的4次车工大赛中,他2次获得第一。在2002年辽宁省技能大赛中,他获得第四名,是当时抚顺市派出的代表队员中最好的成绩。

一台普通机床到了张辉手里就变得不一样了,直到现在,张辉依然是车间内惟一掌握用普通车床加工“细长轴”技术的车工。

一步步走来,原来的年轻工人本事越来越大,张辉有幸为制造神舟飞船作出了贡献。“神舟5号”、“神舟6号”等成功发射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曾表彰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飞船上就有张辉加工的高温合金零件。单位工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年和张辉一起进厂做车工的共有20人,现在只剩下张辉还坚守在车间,他26年没离开过这个车间,很少请病假,加班连班是“家常便饭”,他的徒弟有的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他的履历表职务一栏仍为“工人”。

“朴实、上进,钉子精神,他是基层工人的典型代表。”这是企业对张辉的评价;“靠手艺吃饭,心里踏实”,是张辉对自己的总结。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有很多大工匠,他们掌握着各自领域的独门绝技。现在“大工匠”的人数远不如从前。

一方面,我们看到有许多像张辉这样的一线工人,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一直默默无闻;另一方面,我们深知任何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都离不开普通工人的双手,我们期待涌现更多像张辉这样的一线技术工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