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绿草白云……这是人们渴望的环保美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日益重要。国务院前不久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备受社会关注。这一规划提出了哪些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又将如何落实?记者就此专访了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记者:实施《规划》必将对推进环保系统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发挥重要作用,请您具体谈谈实施《规划》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周生贤:实施这一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国家环境保护战略,更是支撑科学发展、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大举措,对于实现国家“十二五”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实施《规划》,是贯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战略思想的生动实践。实施《规划》,就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创新转型、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前提条件,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和保障作用、对经济转型的先导和倒逼作用,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推动发展进入转型的轨道。
记者:“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规划》指出,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仍在继续加大。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的环境形势?
周生贤:“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境保护也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成绩的取得,为我国环境保护站在新的起点上争取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在环境保护领域,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快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不断出现。
从国际看,全球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工业化开始进入中期向中后期转变的阶段,城镇化率超过50%。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滞后,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突出表现为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改善环境质量压力加大、新老环境问题交织、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亟待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环境问题压力日益加大。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记者:“十二五”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什么?与“十一五”规划相比,最大的不同有哪些?
周生贤:“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大幅提高,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扭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体系得到健全。
《规划》确定了7项主要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2项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1项大气环境质量指标。与“十一五”相比,约束性指标增加了,减排压力加大了,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提高了。
记者:《规划》首次纳入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如何理解其现实意义?
周生贤: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明确指出,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规划》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
目前,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基本公共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已列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因此,“十二五”时期,要努力提高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充分发挥出服务民生的基础性作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作为“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提出要实现“县县具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环境监测评估能力;保障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这是环境保护理念和政策的重大突破,也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与纵深发展。
“十二五”环保规划将“完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点任务,通过促进区域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努力缩小区域、城乡之间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环境监测评估能力等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切实保障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使全体公民不论地域、民族、性别、收入差异,都能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结果大致均等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
记者:《规划》首次将环境风险防范作为四大任务之一,请您介绍一下相关背景和具体措施。
周生贤: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环境风险凸显、环境污染事故的多发、高发期,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同时,我国环境管理软硬件能力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之公众在多种社会矛盾问题集中时期异常敏感,环境风险有可能从局部演变成全局性问题。
针对这一形势,《规划》首次将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维护环境安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旨在通过完善制度政策,健全防范、预警、应对、处置和恢复体系,着力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环境安全保障问题。
一是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的基本制度建设。强化环境风险管理基础,完善全防全控保障体系,开展全国环境风险调查与评估,深化环境风险管理措施,健全防范、预警、应对、处置和恢复重建体系。二是将重金属、化学品等纳入风险防控重点。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大有毒有害化学品淘汰力度,严格化学品环境监管,加强化学品风险防控。三是全面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工作。大力提升核与辐射安全水平,提高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四是从防范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角度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全面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大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记者:您认为要抓住哪些关键环节来贯彻落实《规划》?
周生贤:贯彻落实《规划》,关键要在抓落实上找好切入点、选准突破口并一以贯之、坚持到底。我们要遵照《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力争在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首先,要把贯彻落实《规划》作为整个环保工作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分解细化《规划》任务上抓落实。要精心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文件,把《规划》的各项内容变成各地各部门可以具体操作的政策措施,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务求实效,一抓到底。
第二,要加快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措施,在提高工作能力上抓落实。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既立足基本国情,又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努力冲破陈旧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要坚持服务大局,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良好质量的需求,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增强环境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第三,要支持基层、尊重首创,在完善工作方法上抓落实。基层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只有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针对实际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大胆探索和试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规划》实施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对在实践中涌现的新思路、新做法,只要有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应予以保护和支持。
第四,要从严要求、真抓实干,在转变作风上抓落实。要紧扣“紧、严、细、实”四个字,在抓落实上看能力,在抓实干上看素质,在抓细节上看水平。“紧”就是精神上要绷紧,时间上要抓紧,落实上要赶紧,做到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紧张有序地把各项工作推向深入。“严”就是抓管理要严、抓队伍要严、抓落实要严,敢于负责,敢于较真,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不断增强抓落实的坚定性。“细”就是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实”就是要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用行动争取群众的支持,用业绩赢得群众的拥护。
《规划》作为国家战略不仅清晰勾勒出环境保护的蓝图,而且也提供了实现这一蓝图的更广阔的平台。这既给我们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历史性的责任。在为迎来机遇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更要认清肩负的责任。我们要抓住机遇,自加压力,负重奋进,通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把规划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