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智慧与汗水托举航天奇迹
——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研制团队
曹红艳

“捕获目标!”清脆的声音回荡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

2011年11月2日20时58分,当“神舟八号”距离“天宫一号”还有217公里时,微波雷达刚刚加电工作不到30秒,即双向捕获目标。

“按照工程要求,二者相距150公里时捕获目标就可认定雷达工作正常,太空中微波雷达表现得实在是太出色了,超出预定范围60余公里。”按捺不住兴奋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研制的微波雷达、回收测量雷达、γ高度控制装置等数十项技术产品,都将在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经受考验,这牵动着每一位航天二院人的心。

11月3日1时36分,在微波雷达这根“红线”的稳稳牵引下,“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11月17日19时28分,“神舟八号”飞船在“回收一号”测量雷达的牵引下平安着陆……伴随着每一项技术和产品得到成功验证,为此拼搏多年的航天二院科研人员们每每紧紧相拥,他们的欢笑与泪水交融在一起。

2007年初,当航天二院微波雷达研制方案在众多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时,已经为研制微波雷达付出了7年辛勤汗水的团队成员们激动不已。7年的漫漫征途,其中的艰辛,微波雷达总技术负责人孙武最清楚。

从2007年起,设计研制微波雷达要在短短2年内走完一般需要5年的历程,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困难,微波雷达团队成员立下誓言:“咬牙也要挺进载人航天工程!”

47岁的孙武至今仍未生育子女,他一直感到十分愧对妻子和家庭。为了能在微波雷达领域中开拓出一片新领域,他把课题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

在进行微波雷达天线热平衡试验时,团队可靠性设计师岳阳连续90多个小时盯在电脑屏幕前监控温度变化趋势,累了就在沙发上眯上一会儿。几天下来,他眼睛干涩,腰板酸痛。队友们劝他好好休息,他回答说,“我不能让交会对接任务在微波雷达这里延误!”

就这样,这个团队只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套工程样机的研制生产、整机装配及实验室联调,创造了所有用于交会对接的测量敏感器中最晚进入、最早交付产品的奇迹。

微波雷达,一个重量还不到12千克的创新产品,承载着科研团队10年心血。他们相继取得了高精度测量、高精度校准等方面的7项关键技术突破,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实现了“首先捕获、稳定跟踪、精确测量”的目标。

回忆一个多月前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航天二院“回收一号”雷达副总设计师李卓林面对记者仍心潮难平,“最难忘的是‘神舟八号’在距离地面700公里时,操作手报告雷达发现目标……”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雷达起始跟踪距离比任务要求足足超出372公里!

按照工程要求,“神舟八号”回收过程要在2个半小时内完成,对“回收一号”雷达系统性能、可靠性、捕获距离的要求都远远超过以往。为了确保完成“神舟八号”回收任务,李卓林所在的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攻关。在外场试验中,他们冒着60多摄氏度的高温工作,人们背上、手臂上的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发电车的巨大轰鸣声撞击着大伙的耳膜,夜里阵地上的照明灯引来了附近的昆虫,将科研人员们团团围住,团队成员杨帆、罗海清身上浮肿、奇痒……但面对困难,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研制团队克服时间紧、调试及验证手段缺乏等诸多困难,先后突破了雷达测量目标跟踪仰角低、目标距离近、山体杂波干扰大等难题,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提前完成对雷达的局部改造,重新研制出一批设备,替换了历次任务中故障较多、可靠性较差、易损寿命的设备。在此次“神舟八号”回收中,升级改造后的雷达首次应用宽脉冲加多目标波形技术,充分发挥了雷达的潜力,为“神舟八号”返回铺就了坦途。

当回忆起为实现“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完美对接而拼搏的日日夜夜,孙武、岳阳、李卓林……这些航天二院科研人员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喜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