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同时也为文化建设提出了科学规划的要求。文化建设只有自身进行了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才能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真正实现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
文化发展规划是基于对国家或某个区域未来文化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和基本性问题的思索与考量而制订的整套行动方案,其核心是如何从当地文化资源禀赋及社会基础条件出发,就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安排。文化发展规划由政府向各类社会主体提供中长期发展的宏观政策信息,向社会公布重点发展战略,稳定和引导社会经济主体的预期,可使各类社会主体从宏观上充分清晰地了解未来5年至10年的文化发展趋势和宏观政策取向。此外,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也向政府提供了工作指南,为全方位、多方面的统筹协调奠定了政策基础,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
“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就制订了文化发展规划,把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纳入科技创新工作发展规划,配套实施了4个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项目。5年来,江苏省突破了一批共性服务关键技术,开发了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培育了一批新型文化创意骨干企业。再如,北京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对推进文化“走出去”制订了相应的战略规划,明确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出台了政策支持体系,还为“走出去”的重点企业及项目设计了实施路线图,使“走出去”这盘棋下得有声有色。
建立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同样重要。这项工作的重点在于评价改革发展过程是否科学,改革发展成果是否先进。由于文化本身具有意识形态与产业的双重属性,对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的评价不仅要从经济效益指标考量,还要从社会效益指标考量。这一考核评价体系应根据文化改革发展的特殊性,采取定性指标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领导及考核小组评价与群众和部门代表评价相结合,查阅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集中实施与日常考察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把考核评价与成果转化联系起来,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实践表明,相关的考核评价指标一旦成为经济社会的风向标,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引导作用。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