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经验交流大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个转型——
企业全面升级

东莞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之路通向何方?记者首先走进当地企业一探究竟。

一清早,记者来到一家有32年历史的老牌代工企业——永嘉盛针织有限公司。走进宽敞的车间,只见一台台机器在电脑控制下,静静地绘出图案各异的衣料,却鲜见工人的身影。

“我们引进了700台这样的进口全自动电脑横织机,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一个工人就能控制10台机器,工人数量从原来的4500人减少到了现在的1800人,产值却从原来的2.5亿元增加到现在的3.8亿元。”公司董事长李旭江说。

李旭江告诉记者,永嘉盛成立于1979年,直到2002年,一直从事的是单一的国际品牌代工,也就是在东莞最常见的OEM(贴牌生产)。由于感觉代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公司开始谋求转型,由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了港商独资企业,并开始进行服装的原创设计。现在,公司的设计团队每年都能够拿出3000至5000个新款式供客户挑选。同时,永嘉盛近两年还推出了“鸟巢”、“翠西”等自主品牌,积极拓展内销市场。

“永嘉盛的转型历程,很能说明东莞加工贸易企业转型的路径和特征。”东莞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副局长蔡康告诉记者,当前,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进展,企业发展实现了“四个转型”。

首先是企业形态的转型。解决企业的不具法人资格问题是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以往东莞来料加工企业并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品牌是别人的,产品也是别人的,“接单—加工—接单”不断循环。这样的企业在东莞一度有近7000家,占加工贸易企业总量的六成多。

近年来,像永嘉盛一样,东莞众多不具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纷纷转为法人企业。2007年至今,共有3500多家企业实现了这种转变,而且做到了企业不停产,使东莞来料加工出口占出口的比重,从2007年的37.1%下降到今年的23.1%。

然后是经营模式的转型。拥有了独立法人身份,接下来就是要尽快摆脱产业链低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设计和自主营销攀爬。近年来,东莞许多企业已经从原来单纯的组装加工,转向了研发、设计和核心制造,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实现了从“生产”到“设计+生产”,从“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的转变。

据统计,2010年,东莞加工贸易企业拥有境内外品牌3042个,今年以来这一数字又增加了557个;2007年以来,东莞新增外资企业研发中心或研发机构430家,仅今年1-10月就新增190家。目前,东莞出口300强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设计+生产”的运作模式。

接着是销售市场的转型。许多企业从只做海外市场,转为兼顾国内外市场。同时还有产品结构的转型。淘汰低附加值产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是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又一趋势。近5年来,东莞机电产品出口2205.8亿美元,年均增长10.5%,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占外贸出口总额达7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