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从小到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1052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22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4%上升到2010年的2.75%。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总印张604.7亿印张;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复制业总产出为12698亿元,实现增加值3503.4亿元。2010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81万小时、电视节目274万小时,生产电视剧14685集,国产动画产量超过22.05万分钟,电影产量526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达到2302亿元,电影综合效益达到157.21亿元。2010年我国艺术品成交总金额达1694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互联网和移动网游市场规模达到349亿元。同时,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力量;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资产、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统一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逐步得到认可,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为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宝库。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产业在调结构、促增长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和原则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尤其是内容生产的最核心标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2.坚持走产业发展道路。要正确看待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和产业经济双重属性,坚持走产业发展道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自主经营、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构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3.坚持分类指导。文化产业内容多、覆盖面广,行业和区域之间差别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要牢牢掌握导向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
4.坚持改革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鼓励创新,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艺术形式、体制机制、技术手段和发展业态的创新,敏锐反映社会实践的新领域、表现主体的新变化和受众的新要求。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按照结构优、布局佳、效益好、可持续的要求,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二是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养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发挥其对产业的整合和示范带动作用,使文化企业尽快做大做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三是着力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打造蕴涵中国文化元素的自有品牌,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四是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文化产业要积极借鉴其他领域发展成果,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开发新型文化消费终端,提升文化产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工业产品以及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中融入文化元素,通过开发产品文化内涵、加强工业设计、提高产品艺术品位等举措,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延长文化产业链条。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产业格局。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直营、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牢牢把握决定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文化领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从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有利的政策条件,依法加强服务和监管,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专、精、特、尖的中小文化企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打造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现代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艺术的新形态,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是推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抓住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课题,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等的研制和自主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提升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实现式样和载体的极大丰富,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和创新体系,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三是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四)扩大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扩大文化消费尤其是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一是要着力培育文化消费习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增加学校文化艺术课程安排,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消费习惯和艺术欣赏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培育文化消费潜在市场。二是要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文化市场是扩大文化消费、满足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要立足扩大内需,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文化消费渠道和平台,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服务消费。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要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扩大文化消费信贷,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三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托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实现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的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举措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文化宏观管理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切实履行政府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管理,完善分类标准、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不断改进完善宏观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文化科技研发、创新和应用,发挥政府投资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二)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形成符合现代企业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逐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三)逐步完善产业政策,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快完善针对文化产业的各项经济政策,及时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对已有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进行修订或延续。进一步落实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四)依法加强监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正确处理繁荣市场和加强监管的关系,依法加强监管,适应文化产业主体日益多元化的变化趋势,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和装备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维护文化市场秩序和国家文化安全。强化版权保护,加强版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增强全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
(五)着力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文化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出台、修订完善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策措施,上升为内容明确、条理清晰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鼓励地方根据自身特色开展文化立法。加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消费的主体、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状况,完善文化产业内容监管、市场监管和惩戒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规范。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积极培育文化高端人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积极支持高层次人才创办文化企业,完善实施知识产权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层优秀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对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予以重点扶持。建立完善分类培训的人才培训机制,积极支持民间人才队伍发展,建立完善文化领域职业资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