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贴近观众 培养人才
歌剧蓄力未来发展
韩秉志

目前,虽然歌剧创作日益繁荣,但歌剧市场远未成熟。首届歌剧节上,著名歌剧导演李稻川在福州长乐演出后不由自主地感慨道:“离开北京,才知道歌剧离老百姓有多远!观众几乎都是第一次看歌剧,普及的道路还很漫长……”

持同样看法的不只是李稻川,我国歌剧市场的培育远远滞后于歌剧创作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业界普遍的共识。离开歌剧指挥舞台20年的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动情地说:“相对于北京、上海的繁荣,歌剧在全国各地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这也是我重回歌剧舞台的原因。”

2010年6月,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正式成立。首届中国歌剧节上,郑小瑛依托艺术中心以民营剧团的身份参加了《紫藤花》和《茶花女》中文版的展演,其中《紫藤花》是根据著名歌剧《伤逝》改编的校园版。艺术中心本身并不具备演出条件,为了参加艺术节、更好地推广校园剧目,以业余演员为主的剧组克服了种种困难。郑小瑛表示,希望通过以指挥和音乐为主的歌剧训练,锻炼更多青年演员,让歌剧经典走进大众,让大众参与歌剧表演,推动我国歌剧事业发展。李稻川也认为,“歌剧走进校园意义重大。歌剧要贴近观众,年轻一代学子就是歌剧未来的观众”。

针对我国高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文化生活积极性高的特点,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在2005年联合启动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等国家歌剧艺术院团进入校园,让高校学生欣赏到内涵丰富的歌剧艺术,使歌剧艺术通过众多学子的参与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中央民族乐团党委书记、原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副书记孙毅说:“6年来,我带团到全国各重点院校演出。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免费观看国家院团的高水平演出,演员通过演出增加了实践机会,院团则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丰厚的社会收益,可以说是院团受益、院校受益、演员受益、学生受益。”

与此同时,国家还建立一系列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歌剧院团体制改革。中央歌剧院秉承“以人为本,手拉手共同前进”的原则,多渠道吸引海内外优秀文化人才,并为年轻艺术家提供表演舞台,展现其“黄金”才能,改变了以往人员老龄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形成了“人人为歌剧”的浓厚艺术氛围和“人人为艺术”的竞争模式。

除政府和相关部门悉心引导外,国家各歌剧艺术院团也自发开创了多个公益活动品牌,真正将服务群众与培养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国家大剧院从2009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歌剧节,掀起了欣赏歌剧的高潮;总政歌舞团举办了“总政歌剧团首届中国歌剧演出季”,通过3个多月的集中演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中央歌剧院今年5月面向观众推出首个“年度歌剧公共免费开放日”活动,演出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1万多张演出票在短短两天内就被预约一空。“以演出带动艺术生产,是探索艺术院团机制改革的新思路”,中央歌剧院创作中心主任蒋力表示,“观众免费看歌剧,可以饶有兴致地接受歌剧艺术的熏陶;剧院响应政府号召,普及高雅艺术,服务广大群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经济上也得到了社会支持”。

科研力量的加强也为歌剧的发展增添了后劲。2010年1月,筹备5年之久的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歌剧研究、创作和表演的高等教学科研机构。研究院以建立独立、完整、系统的“歌剧学”学科和歌剧教学科研体系为己任,这对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歌剧的发展和繁荣应以人才为本。”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在首届中国歌剧节论坛上表示,“精神影响发展,文化决定未来。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布局中,既要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措施,也应有扶持代表国家水准的优秀艺术品种的深远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节的创办不是应时之举,而是具有中国文化发展战略背景的艺术盛事”。

世界歌剧的发展历程证明,歌剧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国家的扶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歌剧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出台扶持歌剧等高雅艺术品种的政策,明年有望推出国家艺术基金,并把它作为撬动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支点。要通过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推动高雅艺术的发展繁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