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大遗址焕发文化活力
本报记者 姜天骄

2011年11月25日,国家文物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古城荆州召开了大遗址保护现场会。全国各省区市与会代表就如何推动大遗址保护健康发展,如何使大遗址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等问题展开讨论。大遗址要纳入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要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保护理念,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一致认同。

“大型古文化遗址”的概念是在16年前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被第一次提出的。国家文物局在明确大遗址的定义时指出:“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

2005年,国家正式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次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100处重要大遗址的保护工作正式启动。“十二五”时期,我国大遗址将会形成以西安、洛阳、荆州、成都、曲阜、郑州6个片区,长江、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4条文化线路,环国境线一圈分布的“六片四线一圈”大遗址保护格局。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今后5年将会是大遗址保护全面发展的机遇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伴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春风,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坚持积极保护、科学管理、科学研究的保护理念,大遗址必将焕发出光彩照人的文化活力。单霁翔指出,保护大遗址关键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在强调大遗址保护公益性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链条,开发相关衍生产品,促进以大遗址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和文化消费,增强大遗址自身的“造血”功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努力打造“北庭文化”品牌,不断挖掘北庭优势文化资源,加快发展具有北庭特色的现代文化,将北庭文化融入并渗透到城市建设、旅游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北庭文化的“软实力”在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文化品位,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的作用已经突显。

四川省将三星堆博物馆着力打造成为文化旅游胜地,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开馆10余年,共接待中外游客70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约达1.65亿元。

许多地区和城市已经认识到,文化在保护大遗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次荆州大遗址保护现场会上,全国各地的代表达成如下共识:将大遗址保护纳入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将大遗址保护提升为全民参与的重要行动,将大遗址保护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大遗址保护的重要助力。

单霁翔说:“大遗址正逐渐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器,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区域发展难题的利器,逐渐成为改善当地民众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文化诉求、维护当前社会稳定的稳压器。”他指出,通过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本体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经济社会发展好、人民生活改善好”的和谐局面,正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