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执著传承民族文化
——记贵州丹寨县退休干部王凤刚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吴秉泽

长达80多万字、厚达760多页的《苗族贾理》一书是根据苗族世代口传的“贾歌”整理而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苗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部苗族的“百科全书”。该书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有人想到,这本书的作者王凤刚是一位身体瘫痪的花甲老人。

王凤刚出生成长于典型的苗族村寨,自小就受苗族民间口传文化的熏陶。对苗族文化无比热爱的王凤刚在工作之余,背着干粮、水壶,踏遍丹寨的山山水水,寻访民间艺人,搜集苗族文化遗存,“全县139个大队,我走了110多个。”

1983年,王凤刚被查出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当时,医生的诊断是,“短则能活3至5年,长则25年”。面对病魔,他没有消沉。在医院治疗期间,王凤刚只要有空就拿出录音机,一边放录音一边整理和翻译苗歌。

1985年以后,王凤刚失去了行走能力,不能再下乡,只能把民间艺人请到自己简陋的家中,把他们掌握的资料用录音机录下来。

有不少人劝他,“身体这么不好,就不要再做了。”王凤刚却说:“人不在于活多长,而在于是否活得有价值。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就是我生命的价值!”

2001年,王凤刚退休,从此他全身心投入到《苗族贾理》的记录和整理中来。身体已经十分虚弱的他每天最多只能坐2个小时,累了就躺在床上听录音,理解了录音的含义后,再让家人把他扶到桌旁,艰难地抬起惟一能动的右手,记下录音的内容。2006年,王凤刚开始学习使用电脑,他艰难地学会了录入,掌握了苗文的电脑录入和电子排版,还完成了《苗族贾理》的苗汉对照和注释录入。

功夫不负有心人,坚强意志铸奇迹。2009年11月,《苗族贾理》的搜集、整理、译注工作全部完成。全书为苗汉文双语对照,有苗文与汉译文各15000余行,注释文字约10万字,插图数十幅。25年的生命极限,最终被王凤刚用坦然的生命观和对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限热爱所改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