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玉米带上产“黄金”
本报记者 李己平

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是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地区,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另外两个地区是北美和乌克兰。但位于北纬45度附近,有着充裕阳光照射的吉林人,知道并利用这一特殊优势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到2002年时,土地面积不算大的吉林省玉米产量就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商品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出口量占全国的70%。统计数据还显示,我国玉米存量的40%在吉林。

吉林农民愿意种玉米,擅长种玉米,自然而然形成了“玉米型”粮食生产结构。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更激发了当地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长春地区的榆树市,2010年得到国家的种粮奖励资金就达到了1.035亿元,还不算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对财政收入只有几个亿的粮食生产大县来说,他们不能没有动力。

种玉米种到啥程度?吉林省玉米生产十大状元之一齐永生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10月17日,在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的地头,记者采访到齐永生时,这位40岁的新型农民在收割机前忙活着种粮把式。“这里是我每公顷5500元包的地,共120公顷。在通辽奈曼旗我还包了63公顷,主要种植玉米、甜玉米和黏玉米。这里离长春近,农民到城里打工去了,谁也不愿被这点地缠住脚。我采用大行距宽播种,机械深松,这样抗旱保肥,通风透光,打破犁底耕层,深度可达40厘米,这样播种耐密型品种可达每垧(公顷)6万株,保证每个棒的苞米能达到6到7两沉。每垧地我打25000斤玉米,现在就送到长春大成集团公司,1斤0.86元。每垧去掉一般生产成本13000元,应该剩8500元,去掉人工成本,保守说也在6000元。”

齐永生对记者说,家里的生活方式跟城里人没两样,穿休闲,趿拉板(拖鞋),就锅子喝小酒,总这样。

齐永生算是富一些的,不过现在种玉米的农民也真的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机翻机播,除草洒除草剂,田间管理全程机械化,一垧地一年就用工25个左右,农民基本不用下地干活。穿着白T恤,手拎车钥匙到处跑的农民有很多。

不过,几年前的吉林还是怕种玉米,因为“卖粮难”。这是新东北现象中的一个典型现象。每到秋收时节,领导下去检查生产情况后,都要开个会,主题是今年有望丰收,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争取卖粮指标。卖粮难是怎么出现的?一是玉米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玉米主要是食用,缺少油水的百姓,一人一个月的口粮30斤还不够。现在人们不吃了。二是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种植水平提高,产量增加。怎么办?一个办法是储。国储粮库放不下,就出政策“民代国储”。结果农民储粮条件不具备,造成许多损失。第二个办法是过腹转化。人不吃了,发展饲养业。许多人想不到,今天每年调出生猪800万头的吉林省原来是生猪调进省。现在养猪、养鸡,消耗大量玉米。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是解决吉林玉米生产销售怪圈的根本途径。于是,玉米产区深加工企业纷纷上马,生产能力足以消耗掉吉林产的所有玉米。这里最有成就的是长春大成集团公司,生产能力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年加工玉米350万吨。两项主要产品都是世界第一,一个“第一”是赖氨酸,产量占世界60%,具有国际定价权。第二个“第一”是植物多元醇,用玉米等植物资源替代石油资源。

玉米的深加工带动种植产业发展。原来吉林玉米卖300元1吨,现在是2400元。带动农民增收一目了然。所以,吉林农民种玉米热情高涨。

经过品种改良和无机种植,玉米以崭新口味重回人们的餐桌。由玉米淀粉加工的各种玉米食品琳琅满目。通过磨细,现在玉米面增强了韧性,满足了做面条、方便面的要求,也可以用来包饺子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