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京:让招投标交易一路阳光
本报记者 苏 琳

2011年4月,江苏省南京市某开发区的一个工程进行招标。评标时,“e路阳光”网上电子招投标系统自动报警显示,多份投标文书从同一个网络地址上传且为同一台电脑制作,系统还发现投标文书出现了不应有的雷同。迹象表明,此投标具有串通嫌疑,可能会给招标人带来损失。监管部门立即中止了该项目的评标活动。

“目前此案正在深入核查之中。”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龙翔向记者直言:“他们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因为在传统招投标模式下是很难被发现的。然而现在却逃不过‘e路阳光’的‘火眼金睛’。”

龙翔所说的“e路阳光”就是2009年南京市在国内率先研发并运用融交易、信用、监管、监察四大平台于一体的网上电子招标系统。“e路阳光”取自“一路阳光”的谐音,寓意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全程网络阳光运行。

采用招标投标的交易方式,是国际上工程建设选择施工队伍、采购材料设备的通行做法,具有公开性、竞争性和公平性的显著特征。招投标要经过招标公告发布、投标报名、资格审查、招标文书制作及发放、投标文书编制及递交、开标与评标、确定中标人、签订合同8个流程。

“腐败就有可能存在于这8个流程中的某一环节。”龙翔告诉记者,过去招标人制售纸质招标文书,投标人到现场报名投标,评委对投标文书进行繁琐的手工评审。这种传统模式下,一方面弄虚作假、串标围标、排斥他人、评标不公等问题不易被及时发现、制止和惩处,另一方面效率不高、成本过大、资源浪费等问题难以解决。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南京市依托集中交易场所,改革传统运作和监管模式,引入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建立并采用“e路阳光”,实现招标投标全流程无纸化、全过程电子化、全方位规范化。

龙翔说:“过去南京市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分散在市、区(县)9个交易市场进行,监管水平参差不齐,投诉时有发生。‘e路阳光’系统开通后,覆盖了市域内各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年交易量近千亿元,实现了全市一网运行,标准统一,程序规范,全面提升了全市招投标监管和服务的整体水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