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调研之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但瑞华 郭 昀

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的龙头城市,武汉市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现已完成“两型社会”综合配套试验的“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发展方式和经济总量双跨越。2010年武汉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指标。武汉市已初步探索出一条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发展道路。

在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推进城市发展,不只是简单地解决原有产业的节能降耗问题,而是要从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城市功能、战略定位入手,解决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并聚集新的发展能量。2008年初,武汉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就正式提出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当年10月,武汉市又连续出台“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2008—2010)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扩大开放、城市功能提升、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和财税金融支持、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8个领域,又分别细化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计划。每项行动计划落实到实施主体,具体承担三年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实施主体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和改革试验专项确定的主要改革内容,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思路、目标、措施、进度和配套支持政策,形成了层层落实、强化执行的工作格局。经过几年的全力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两型社会”初显成效。

一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近年来,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齐头并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推进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强化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撑,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成立循环经济研究院和实验室。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重点行业着力推行清洁生产,武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进展顺利。与此同时,围绕“山、水、林”生态特色,改善人居环境,环境保护不断加强。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总量扩增明显。近年来,武汉市把调结构、扩增量,加快城市发展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制定鼓励重点产业链优化整合政策,促进钢铁、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等8大主导产业上水平,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桥梁钢结构、船舶建造、数控机床、消费类电子等产业链延伸壮大,加快推进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建设等,从而使武汉服务业层次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值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三是对外开放水平和城市功能大幅提升。近几年,武汉市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参加环渤海等招商引资活动,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与此同时,武汉构建全新的城市格局,新兴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并驾齐驱,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协同推进。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和扩大,城市快速通道的打开,不仅有力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方便市民生活,而且对武汉城市圈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也进一步提高。

四是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快速推进。近年来,武汉市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化率不断上升,民生问题不断改善。特别是武汉市在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公共安全、公共文化事业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了就业和社会保障,采取各种办法新增就业岗位,帮扶困难群众,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减少了城镇失业人数。各种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也进一步扩大,受保人数大幅增加。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都有增加。

五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深入到衣食住行的生活中。近年来,武汉市推进15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标准,累计更新改造35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比例达到82.4%。基本建成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系统,今年计划设立站点1200个,投放自行车7万辆。在汉口江滩、东湖路等开展节能型路灯试点示范工作,安装LED灯具近万盏。鼓励生产、使用绿色产品,对居民购买使用节能灯具给予50%的价格补贴。

(作者单位: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