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调研之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好“钱袋子” 丰富“菜篮子”
——关于上海市解决“菜篮子”问题的调查报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课题组

作为特大型城市和蔬菜主销地,上海市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财政支持体系,在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促进上海的“菜篮子”与全国的“菜园子”对接等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优化财政投入结构,保障了重要品种蔬菜的均衡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给其他大型城市解决“菜篮子”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编者

基本情况:上海是一个蔬菜需求量大的特大型城市

上海市常住人口约为2302万人,是名副其实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市是蔬菜的主销地,全年的蔬菜交易量在620万吨以上,蔬菜批发销售规模在100亿元左右,零售规模超过200亿元。

上海市的蔬菜需求具有3个特点:一是需求量大。目前上海市每天的鲜菜上市量达到1.7万吨,日均交易量8000吨。蔬菜自给率很高,其中青菜等绿叶菜的自给率达到91%。二是需求结构独特。由于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上海市民日常必需的蔬菜品种多以小青菜、鸡毛菜、苋菜等绿叶菜为主。三是季节性供求特征明显。蔬菜的生产受气温影响较大,尤其是上海市民喜爱的绿叶菜,大部分品种都不耐贮存和不适长途运输。

2010年底,随着蔬菜供需矛盾的突出和菜价的不断攀升,上海市加大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实施力度,将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的规模扩大到50万亩。在本地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中,主要是保障鸡毛菜等5类绿叶菜的生产和均衡供给,也包括一些市场销量较大的蔬菜品种。除建设本地蔬菜基地之外,上海市还通过多种方式在全国建立了多种类型和多样品种的蔬菜基地,确保了上海市所需蔬菜的均衡供应。

目前,上海市已形成多样化的产销组织形式,各类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达到344家。流通渠道有“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批发市场——蔬菜零售终端”的传统流通形式;也有蔬菜专业合作社与超市、标准化菜市场对接的方式。在零售环节,除了各种类型的超市之外,上海市还建立、改造了700多家标准化菜市场。此外,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还直接与宾馆、酒店、工厂、学校对接;一些专业合作社还直接在市区租门店设立直销点。多样化的零售方式促进了蔬菜的流通和分销,也方便了城市居民消费。

保障措施:围绕“菜篮子”工程形成系统性财政支持体系

从国际经验看,财政补贴是发达国家稳定蔬菜价格的普遍做法。借鉴国外的经验,上海市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财政支持体系。财政支出不仅重点支持蔬菜生产(种植)环节,也对部分流通环节予以支持。

在生产环节,上海市的财政支持已形成“一揽子”式的源头保障机制。一是推进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的建设。上海市已制定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划,总体规模达50万亩。同时确定了财政投入的标准。二是支持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在“十二五”前3年,每年市级财政扶持蔬菜类专业合作社项目的资金预算安排不低于2000万元,占全部合作社专项资金预算的50%。三是财政对蔬菜标准园创建予以奖励。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办法,对达到考核要求的蔬菜标准园,市财政给予补贴。四是加大对蔬菜种植大户的财政补贴力度。五是支持蔬菜价格保险机制的建立。上海市已实施了蔬菜设施保险、蔬菜种植保险,新推出绿叶菜价格指数保险等。

在流通环节,一是支持标准化菜市场的建设和改造。上海市已明确区(县)政府应把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作为公益性民生工程,并要求各区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本地产绿叶菜产销直供摊位租金给予补贴。二是实施净菜配送和销售奖励。目前,上海市各类蔬菜合作社与许多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有效的净菜配送对接。三是支持蔬菜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四是开展保障蔬菜供应的低温储存设备建设。目前,上海市已具备约1.5万吨卷心菜的冷藏储备能力。“十二五”时期,低温储存蔬菜的数量预计要达到5万吨的规模。市财政需安排3000万元用于补助企业和超市对低温储存设备的购买和升级。五是增加对外省市生产基地建设的补助。上海市正在探索建立“蔬菜批发主渠道与国内蔬菜基地异地对接、异地扶持”机制,采取建立生产基地检测站、推广良种以优化种植结构等方式,确保上市蔬菜的数量、品质和价格稳定。

有益启示:财政支持远近结合、点面兼顾、上下互动

上海市在解决“菜篮子”问题上的一些做法,可以给全国尤其是作为主销地的特大型城市,带来以下启示:

第一,财政支持须“远近结合”,合理利用本地和外省市的“菜园子”来对接本地的“菜篮子”。作为一个蔬菜主销地的特大型城市,除了要有本地的蔬菜生产基地,更要利用好全国的“菜园子”来满足本地的“菜篮子”。特大型城市的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价格高,种植成本会远高于周边省市。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特大型城市就需要支持周边省市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

第二,财政支持须“点面兼顾”,统筹各环节的生产方和需求方的利益。要想达到财政支持效果的最大化,就必须对生产、流通环节的各个经济主体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明确财政支持的“点和面”。上海市的财政支持体系是“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在生产领域,针对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不同行为主体,区分标准化菜园和蔬菜生产基地,实施不同规模的财政支持力度,把财政补助具体到个人和单位。在流通领域,针对一级(二级)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市场、净菜配送中心、超市以及社区菜店等不同主体,财政补助的数量都有非常具体的规定。

第三,财政支持须“上下互动”,健全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的协调机制。要想比较彻底地解决“菜篮子”问题,必须建立起一套“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来跟进”的市场化运行和协调机制。上海市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就比较注重对社会资本的积极引导。在“农超对接”、标准化菜园和菜场建设、蔬菜价格保险机制建立等过程中,所需的资金筹集都是采取政府投入和相关建设单位配套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激发了社会投资蔬菜生产和流通的积极性。

课题组负责人:任兴洲 成员:王 微 王 青 漆云兰 李 布 刘 涛 邵 挺

执笔:邵 挺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