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还只能通过电视或者广播获取天气状况,从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发声中,敬畏地“接”过抽象的数字以及模糊的天气概念。而如今,打开手机、轻点鼠标,“路况指数”、“穿衣指数”、“化妆指数”、“钓鱼指数”、“划船指数”、“息斯敏过敏气象指数”等详尽的天气资讯已让我们感到惊讶;再细看,“天气:多云。有时云会遮挡阳光,但丝毫不会影响您的心情。适宜旅游,不要错过机会哦!”“约会指数:不适宜。小到中雨的天气会给室外约会带来许多的麻烦,最好待在室内和恋人促膝长谈。”……各种指数的人性化趣味解读更让人会心一笑,倍感温馨。似乎就在不经意间,我国的旅游气象服务已换上亲切的笑脸,与我们的生活不断靠近。
“人性化”,是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成熟标志。旅游气象服务好不好,只有公众说“好”,才算真正好。“不管是想踏青赏花,还是想登山健身,或是海滨戏水,哪怕是到个古镇享受一下难得的宁静,我们都能在这个网站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行参考。”北京一些资深“驴友”如此评价中国天气网推出的专题旅游栏目。
人性化服务要从细微处做起。精细、再精细,成为发展旅游气象服务的必然要求。气象工作者的工作要细到什么程度?采访中,段丽研究员给记者讲了个小故事。“在海南景区,刨冰、炒冰的销售者租不租摊位,进多少原料,都会打电话问气象部门。尤其是盛夏快结束的时候,天气还能热多久,景区还能来多少游客,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收益。我们气象工作者会具体帮他们分析,未来有没有台风,有几股冷空气来袭,然后推测夏季结束的大概时间,以供参考。”
现在,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旅游气象服务也提出了更多、更细的要求。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为适应公众出行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研制开发了大量气象服务产品,并不断拓展服务媒介和渠道。然而,相关调查也显示,在旅游气象服务产品中,基本天气预报等常规类产品的比重仍最大,专业性、差异化的产品比重较小,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旅游气象服务产品的主要形式还是文字类产品,图形、动画类的产品比较少。需求是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我们相信,沿着精细化、专业化道路,“人性化”的气象服务将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加油,让我们的旅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