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计划时期(1986―1990年)是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前10年打基础”战略部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格局和国民经济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七五”时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8%,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7.5%,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均超过“七五”计划要求,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5年中,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国内市场供应充足,对外经济活跃,财政增收,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新发展。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199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23851亿元,比1985年增长85.1%,平均每年增长13.1%,是继“一五”、“六五”之后第三个高速增长时期。工业生产能力扩大。到1990年底,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达14000亿元,比1985年增长1倍。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投资结构调整有一定进展。“七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用于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运输邮电设施方面的投资6514亿元,比“六五”时期增加403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46.6%上升到52.1%。
国内市场活跃,商品供应逐渐丰富。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8255亿元,比1985年增长92%,平均每年增长1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3.4%。随着物资体制的改革,主要物资国家统一分配的比重明显下降,钢材国家合同供货量占当年生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49.7%下降到1990年的30.8%,煤炭由45.2%下降到42.1%。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0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150元,比1985年增加1002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2.5%。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2%,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实际增长3.1%。“七五”时期安置待业人员2070万人。全国职工人数增加1631万人。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7.8平方米,比1985年分别增长36.5%和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