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平沙镇,满眼是工业区厂房、住宅,香蕉林、菜地和大片鱼塘,依山傍海,椰树婆娑,呈现出一派秀美的海滨风景。
56年前的平沙镇是一个荒凉的滩涂,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平沙镇镇长彭一江介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万名农民和知青风餐露宿,经过8次大规模的围海造田,使滩涂变成全国著名的甘蔗生产基地。
种植甘蔗是平沙人最深处的记忆。平沙农场退休职工叶昌鑫回忆起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形,一脸兴奋,“大包干,最简单,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通俗明了,一听就懂的一句话,将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彻底释放出来。
甘蔗地包产到户后产量大增,过去亩产甘蔗6000多斤,承包后上升到1万多斤。“从1983年起,我家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叶昌鑫说。
当年,每到甘蔗收获季节,蔗田里一片繁忙,公路上、河道上车船穿梭,糖厂里热火朝天,机声隆隆,场景十分壮观。每一个榨季来临,空气中都充满着蔗香和甘甜。“甜蜜的事业”是平沙人的自豪,它给了每一位平沙人幸福的生活,同时也给了平沙人一段抹之不去的甜蜜回忆。
平沙镇有6000余户原国营华侨农场的农业工人,50年来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甘蔗。然而,随着地价上扬,大批蔗田改种其他经济作物,部分蔗田改为工业用地,蔗田年年减少,加上甘蔗种植成本不断上涨,糖价逐渐走低,农场职工种甘蔗的收入越来越微薄,糖厂举步维艰。
“继续实行从甘蔗种植到原料生产这一生产经营模式已不合时宜,也无法实现蔗农的脱贫致富。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移升级。”镇长彭一江说。
养殖罗非鱼成为平沙6000余户农场职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效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镇长彭一江说,“养罗非鱼投入少,见效快,风险低。饲养技术比较简单,十分适合平沙农场职工。”
2003年,平沙镇建设东风围万亩罗非鱼养殖基地,初见成效。罗非鱼每亩一年纯利超过2600元,最高达4000元,利润比种甘蔗增加6倍。
平沙镇政府还积极引进水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开办水产品交易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难题,为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创造条件,目前,平沙镇1.5万亩罗非鱼基地已成为广东省罗非鱼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平沙的罗非鱼远销海外,香蕉、木瓜、苹果瓜和珍珠芭乐等多种经济作物在市场上也供不应求。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少农场职工通过养殖罗非鱼和种植新经济作物走上了致富路。农场退休职工叶昌鑫是最早一批养殖罗非鱼的获益者之一,1998年,他就尝试着围海养鱼,现在,他已发展了100多亩的养殖水面,采用立体混养技术,每亩能收益6000多元。由于自用饲料多,叶昌鑫干脆租了3个门面做起饲料生意,他原来住的简易工棚已经换成了3层楼的楼房,家里添了小汽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0年,平沙糖厂开始拆除烟囱,取而代之的是渔业养殖、旅游、游艇制造等特色产业。目前,平沙罗非鱼年产值达到1.7亿元;海泉湾度假区自2006年投入运行以来,累计接待游客约1300万人次,2010年收入超过3亿元;游艇制造及配套业产值2011年将达10.5亿元,产品将覆盖各类游艇、帆船。2010年平沙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4亿元,同比增长13.1%。
“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我们的生活大变样。回想当年开荒的艰辛,我们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叶昌鑫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