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洪林村民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牛 瑾 张 静 魏劲松

在美丽的洪湖岸边,有一个名叫洪林的小村庄。走进这里,只见整齐的村民住宅楼群、漂亮的厂房、宽阔的洪林大道,构成了村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休闲广场上,劳作了一天的村民来到这里休闲健身。就在这里,1979年,诞生了洪林村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工厂——洪湖市洪林棉织厂,成为洪林村在“五五”计划期间谋发展的一个缩影,1970年开始担任洪林村党支部书记的叶昌保是当时的见证者。

“洪林村吃粮靠返销、种田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必须改变落后的状况。”叶昌保说。

1976年,洪林村先后办起了草帽厂、皮蛋厂等作坊式企业,并要求发展养殖和渔业生产,洪林村村民渐渐富裕起来。

1979年,洪林村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原洪湖县到洪林征地扩建棉纺厂,100个招工指标和可观的土地出让金让村民们十分高兴。此时,叶昌保的心里却有另一番想法。“我们仔仔细细地算了一笔账:200亩地的出让金,分到每一户也剩不下几个钱;100个招工指标,每户平均不到一个。”叶昌保回忆说,“我们必须变‘铁饭碗’为‘金饭碗’,不要招工指标,也不卖高价土地,只要征地方帮洪林建一个棉织厂”。就这样,一个百台织机、年产值200万元的洪林棉织厂在征地方的扶持下诞生了。此后的十年间,又先后办起了棉纺厂、服装厂、砖瓦厂等10多家企业,洪林村稳步走上了“工业兴村”的道路。

随着村庄的富裕,洪林村村民们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1978年实现一户一表自来水,1979年实现一户一辆自行车、一户一口沼气池,1980年一户一台电风扇,1982年一户一台电视机……“这些福利待遇现在看起来可能算不了什么,可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感觉特别幸福。”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村民们都无法掩饰自己的自豪和幸福。

如今,洪林村村民们的福利待遇已成体系,洪林人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