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6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保工程看变化”系列报道 ④
构筑三江平原生态屏障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采访见闻
本报记者 刘惠兰 通讯员 陈 杞 张 雪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10多年来,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林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10年末,林区森林面积增加了101.4万公顷,比工程实施前增加了13.5%;森林总蓄积增加了13346.9万立方米,比工程实施前增加了20.9%;森林覆盖率达到84.2%,比1997年提高了9.7个百分点。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林区森林资源实现了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三增长”,构筑了三江平原、嫩江平原的生态屏障。

生态环境受保护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林区总经营面积1009.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850万公顷,占全国国有林面积的11.7%,其中85.13%为天然林。天保工程的实施为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带来了发展机遇。保护生态,恢复森林功能,成为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的新目标。

为保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大幅度调减了木材生产总量,又通过机制创新和达标考核,大力开展人工更新造林、进一步推进森林抚育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辖内25个林业局实现百万亩人工林的目标。

从“砍树人”到“种树人”,这是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工人定位的根本转变。大规模、高质量、大动员、大造林的营林方式也为天保工程的实施注入了不竭动力。

10多年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林区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根据国家林业局对森林总效益值的核算方法,10多年间,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林区净增长的森林蓄积共创造出价值2000多亿元的生态效益。

五大产业促增长

天保工程的实施使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林区形成了多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格局。森工全行业扭亏为盈,林产工业整体实力不断发展和壮大,主导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2007年以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加速推进企业转型,提出了加快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完善的林区社会体系“四大体系”,提出营林事业、林产工业、多种经营、森林旅游产业五大产业的战略重点。新战略的部署,使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近5年间,森工经济在木材大幅调减的情况下,仍保持年均16.3%的增长速度,职工工资收入年均增长18%。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林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树下到树上,从立足林区到走出国门,立体化开发为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林区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潜力和活力。

目前,绿色食品、北药等一批具有森工特色的产业初显规模,林下资源开发等替代产业获得长足发展。旅游业形成了亚布力、中国雪乡、凤凰山、汤旺河石林、五营森林公园、大沾河湿地等一批冰雪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知名景区,去年接待游客370万人次。

林区百姓得实惠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林区经济的发展,受益最大的就是林区的职工。近年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设身处地为困难群众解决问题,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采取了许多体现人文关怀的措施,给百姓创造林区新生活。

天保工程实施10多年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对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十一五”时期,该局用于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投入累计达到94.1亿元,道路交通有了很大改善。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该局共计分流安置407912人,妥善安置了森工企业转型后转岗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同时,通过政策驱动、技能带动、资金启动、项目拉动,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对全民创业、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完善就业服务等方面都进行了细化和扩展。与此同时,林区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林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勃勃生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