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开原农贸市场是当地最大的农贸市场,这个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拥有近500个农副产品摊位,经营的蔬菜、水果、肉类等农副产品种类齐全,吸引着开原城乡各处居民前来选购。
3月24日14时,记者来到这个农贸市场,虽然还没到下班的销售高峰,但来买菜的居民还真不少,生意十分红火。一个蔬菜摊前,绿油油、水灵灵的韭菜吸引了一位老太太的目光,她停了下来,仔细挑选。
“大姨,这是咱本地的‘八宝韭菜’,刚打下来的,2块钱1斤,您要不来1斤尝尝鲜?”蔬菜摊的老板刘春艳热情地建议道。
“行,来1斤。”老太太高兴地交了钱,拎着韭菜往副食区域走去。
刘春艳已经在这里卖了20多年菜,从露天摆摊到现在的现代化市场,她见证了这个农贸市场的一次次变迁。这些年卖菜的经历也让她总结出了一套别有特点的“蔬菜营销论”。她说,“一般本地生产的菜都比较好卖,外地的菜顾客不是很了解,就要多介绍它的特点,像这个辣椒,是从海南来的,我一般都告诉顾客这个辣椒辣的可够味了,有些喜欢辣的顾客就会买。”
“其实,来这买菜的顾客还是更看中菜价。”说起菜价,刘春艳的话明显多了起来,“这些年,我看着菜价一次次涨、一次次落,要做好蔬菜生意的说道儿就在这涨落之间。”一边卖着菜,刘春艳一边和记者聊起了她的“蔬菜营销论”:
——设施蔬菜“性价比高”。“这些年,咱本地的大棚蔬菜从没断过货,价还稳。老百姓都知道这设施蔬菜既新鲜又卫生,只要是大棚的,卖的都好。”刘春艳说,“即便蔬菜价格上涨,本地的设施蔬菜也几乎没大涨过。”
——找准“进菜渠道”。“俺家亲戚有种设施西红柿的,去年底,菜价涨的时候,我问他们是不是减产了,他们说既没减产,也没加价。”刘春艳认为,应该是中间的收购、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涨价使然。“很多顾客不乐意,还以为是我们零售的在抬价。其实不是。”她笑着说,“去年我自己直接从亲戚家进了一批蔬菜,没有中间环节,售价比市场价低,就卖得很好。”
——价格波动大的蔬菜最好别碰。“除非当天能卖掉,不然别进。”刘春艳说,“去年我到批发市场去批蒜,要几块钱一斤,弄得我这做小本生意的真不敢碰,怕赔钱。”她说,“可这卖蒜的人越少,价也越高,还好后来政府及时调控,这蒜价才稳定了下来。”
——相信政府,别盲目跟风。“价格一涨一落,咱心里发慌,但每次政府调控措施一出台,价格都能稳定下来,政府让消费者放心买菜,也不会让咱卖菜的吃亏。”她说,“别跟风炒菜价,踏踏实实做咱的小本生意,这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