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份海底凉粉”,青岛天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川每次在崂山的五星级酒店宴请客户时,总不忘给他们点上这道菜。近几年,他发现,许多客户都爱吃这种用崂山产的“小海菜”熬制的凉粉,他们觉得这里的凉粉最地道、最正宗。
“海底凉粉”,是由青岛市崂山区创业青年、大学生刘超中创立的青岛一球通合作社生产的。青岛一球通合作社是青岛首家取得营业资格、专做海产食品的合作社,目前已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8项、专利2项,在北京、天津、陕西等20多个省区市设有分销点,产品还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地区,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
“海底凉粉”是崂山的一大特色小吃,过去只是青岛沿海村民的家常食品,游客可以在崂山风景区的摊点上吃到,却从没人想到小凉粉还能做成大产业。
2006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小吃着海底凉粉长大的刘超中,陪同外地朋友游崂山。在品尝了崂山的凉粉后,外地朋友对海底凉粉连连称赞,并希望带点回家给亲戚朋友们品尝,但因为保质期很短,加上不易携带,只好作罢。这让刘超中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家祖祖辈辈制作海底凉粉,有自己的秘方,为什么不在家门口创业,将崂山的凉粉做成商品销往全国各地呢。”他暗下决心,要改变海底凉粉只有在北方沿海地区才能吃到的现状,他要让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随时吃到青岛崂山的海底凉粉。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毅然辞掉工作,回家创业。从此,刘超中专注于凉粉这一特色小吃,一步一个脚印,追寻着自己的创业梦。
创业之初的困难超出了他的想象。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更严重的问题,还是生产出来的凉粉因为存放时间短而常常面临着客户要求退货的窘境。刘超中没有退缩,他认识到不解决保质期的问题,他的凉粉就无法打开市场。就在这时,崂山区团委主动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联系到中国海洋研究所的李敬博士。
技术一旦和传统工艺“联姻”,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攻关,他们终于研制出了在常温下可以保存6—12个月的凉粉:这种凉粉除了用水和石花菜这两种材料外,不添加任何其他材料,既大大延长了保质期,又大大增加了硬度,适合长途运输。解决了长期以来“凉粉好吃保存难”的问题,远销全国各地的梦想也就得以实现了。
刘超中在欣喜之余,又朝着实现海底凉粉口味多样化的方向努力。为此,他乘胜追击,加快研发的步伐。经过努力,终于开发出了即食盒装方便凉粉、果味海底凉粉、中草药凉粉、海鲜凉粉、鱼肉线、虾肉线、甲壳素等十几个品种,满足消费者的多种口味需求。“包装袋(凉粉)”与“延长保质期”两项技术也已申请国家专利,还注册了“海底凉粉”商标。
为扩大生产规模,2007年7月,刘超中成立了青岛一球通海产品专业合作社,把20多家农户联合起来进行生产,同时还努力提高机械化程度,引进了蒸汽锅炉、机器灌装线等新设备,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产量直线上升。
与大多数企业一样,刘超中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他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境地,正在他徘徊之际,崂山区团委再次帮助他联系上了青岛银行,青岛银行为刘超中提供了利息较低的“青易贷”,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企业发展积蓄了力量。
市场经济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市场营销已成为继技术、资金、人才之后的“第四种生产要素”,它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为使海底凉粉走出深闺,他背上产品,走南闯北,寻找经销商。北京科技博览会、青岛国际啤酒节、成都食品交易会等大型节会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海底凉粉”逐渐有了名气,进入了全国各地的市场。如今,经营三年多来,刘超中的产品已进入省内外的多家超市,目前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余万元,带动了当地100多名农民就业。
创业成功后的刘超中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常常说:“崂山区团委和其他部门的扶持是我发展的根基,我要尽力帮助和我有相同经历的创业者,让他们也早日成功。”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他成立了企业团支部,并担任团支部书记,积极参加团组织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2010年刘超中还带动100名大学生及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创业,为他们免费提供海底凉粉小吃车,免费培训技术。目前,刘超中的一球通合作社已是青岛市团委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他还积极参加沙子口街道团组织开展的“爱心结对”活动,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了书包、文具盒和阅读资料等学习用品。每年重要节日,他都会带上礼品走访慰问街道敬老院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
站在即将落成的位于崂山区大河东前登瀛工业园的青岛一球通合作社二期工程前,刘超中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厂房面积已扩大到3000余平方米,扩大规模后,可再吸收200余人就业,实现产值1000万元。面对未来,他信心满怀,“力争到2014年,登陆创业板,实现自己的上市梦,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乡亲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