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140多年历史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深化医改的过程中,始终将增强医院的公益性作为目标,通过国际医学合作,把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基层,延伸到千家万户。院长王建安教授告诉记者,大型公立医院代表着我国最高医疗技术和水平,如果不能借助国际合作来提升核心竞争力,让患者享受到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医疗服务,公益性就无从谈起。
跨越大洋的联合会诊
浙医二院是国内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浙医二院开展空中急救120,为浙江省填补了空中急救的空白。
然而,面对医疗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公立医院亟待提升核心竞争力。浙医二院选择了国际合作之路,与世界著名医学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
2010年10月22日,浙医二院—UCLA国际联合诊断学术中心挂牌成立。UCLA即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是全美最大的公立大学,其医学中心的附属医院在全美医疗机构排名第三。不同于一般的合作,这是国内首个国际远程病理会诊中心。每天,30位美国顶尖病理专家都将通过远程诊断系统对浙医二院递交的病理切片进行会诊。此外,每半个月,双方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都将进行“连线”,聚在一起对疑难危重症患者进行诊断,寻找最有效、最合理的诊疗方案。
据介绍,浙医二院和美国UCLA联合诊断学术中心成立以来,已经有100多例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骨科、妇科和脑科等病人,在浙医二院享受到了美国名医的远程诊断服务。
王建安希望通过远程病理会诊,使浙医二院的医生经常有机会与美国专家沟通,使他们的诊断和国际标准同步,从而形成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王建安说,建立诊断中心的根本目的是带来思想、行为、方式的提升和改变,这种变化要进一步地辐射到整个医院系统。
把名医“叫”到家门口
长期以来,基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让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基层,成为浙江医改工作的重点和创新点。
远程会诊平台正是浙医二院延伸医疗资源的优质平台。从2007年起,浙医二院连续与省内外的96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探索形成了一套远程合作模式,通过远程会诊为当地的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远程会诊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的患者,患者可通过“远程会诊”把省城医院的名医“叫”到自己家门口,用当地的医保优惠政策看省城医院的专家,而当地医务人员也可通过远程会诊提高诊疗水平。
据了解,目前浙医二院的国际远程诊断中心也将平台延伸到了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了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浙医二院―跨国界的国际远程会诊网络体系,实现“分诊在基层、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医改目标。
除了远程会诊,浙医二院还为协作医院的病人提供“双向转诊分级诊疗预约服务”。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徐翔介绍说,病人在基层医院看病时,如果病情复杂,基层医院的医生不能诊断或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要浙医二院专家进一步诊疗的,当场就可以帮助病人进行预约。病人在基层医院缴挂号费,凭写明就诊时间和地点的浙医二院预约单,就可以在指定的时间直接到浙医二院就诊。
王建安说:“未来两到三年,我们将把50%的专家号都推进到基层和社区医院,同时,我们将对社区开放所有的普通门诊和专科门诊号,让浙医二院真正成为患者家门口的医院。”目前,浙医二院可视远程会诊系统已延伸到了西部省份,共计为7300多名基层患者进行了可视远程会诊。
在服务中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国际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他们的科学管理精髓和优质服务理念,提升医学学科水平,落脚点是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王建安说。
走进浙医二院,“以精湛演绎技术,以关爱体现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大众引领未来”的标语让人振奋,不仅体现了浙医二院打造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国际品牌医院目标,更是该院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理念的体现。
浙医二院的管理处处可见对细节的重视。他们专门设置了CT室等待区,配有专职人员以及抢救设施,杜绝了急诊病人等候CT检查时的风险;投入300多万元在病房楼的每一层都配置了心脏除颤仪,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提出周末门诊常态化,安排名医周末照常出门诊,满足了患者的就医需求。
与此同时,浙医二院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对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说,只要你愿意,就有出国进修的机会。2009年10月,浙医二院ICU护士长兰美娟,成为首批被医院派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的医护人员,3个月的访问学习,让兰美娟学到了从病人入院到出院随访的全程服务。“凡事都要从病人的角度多想想”,成为兰美娟带领护士查房时最常说的话。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延伸开去,实现医院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成功推进新医改探索路子。”王建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