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
万建民
3月30日,建设者在大西铁路晋陕黄河特大桥工地吊运节段梁。该特大桥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和陕西省合阳县境内,全长约10公里。 薛 俊摄(新华社发)

以前说到某个城市,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一些特定的地方。比如,说到北京,人们会想到王府井;说到上海,人们会想到南京路。这些地方,往往有城市生活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共同记忆。那个时候,很多城市似乎都只有一个中心地带,人们的休闲、娱乐、消费等大都聚集于此。

在城市规模较小的时候,单中心是一种高效率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小,人们的生活半径也小,商业、教育、医疗、居住等功能布局相对集中,整个城市围绕单一的中心来运转,各类公共服务也可以高效率地覆盖整个城市。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这种高度集中的资源和功能难以辐射到整个城市,中心城区也会因为人口大量聚集而不堪重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随之而来。于是,在城市不同的新区域会慢慢地发展出新的副中心,承接原有城市中心的部分功能,形成新的城市功能辐射区域。单中心城市由此演变成多中心城市,在空间结构上形成布局合理、有机联系的多个辐射核心。

国际性大都市普遍经历过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发展历程。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高度聚集的单中心城市形态难以适应这种快速的扩张。为有效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与产业,巴黎规划确定了9个人口规模在50万至100万的新城,并通过道路、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联系起来。同时,通过财政和规划引导措施,推动新城就业岗位增长,希望以此抑制中心城区功能的过度聚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布局,将原来的单中心改为多中心。按照规划,北京将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功能中心,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发展多个城市中心并非消除中心城区,或者简单地剥离中心城区某一功能到新的区域,而是对庞大的中心城区的诸多城市功能进行梳理、分解,充分考虑城市各部分功能原有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城市中应当发挥的作用,来统筹安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些大城市发展卫星城的时候,单纯从疏散中心城区人口的角度出发,没有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商业配套和公共服务覆盖,仅注重卫星城的居住功能,使得卫星城建成之后变成一座“睡城”,人们工作学习、娱乐休闲都往中心城区跑,不仅没有消减中心城区的压力,反而在更大范围内造成了交通拥堵等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旦制定科学的规划之后,城市新中心就需要强有力的外力推动,以迅速形成集聚能力,吸纳人口和产业。浦东新区之所以能迅速成为上海新的城市中心,开发开放的政策推动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产业兴起则成为浦东吸纳人口的重要动力,仅陆家嘴金融中心就吸纳了10万金融从业者。

建设多中心城市是应对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增长的重要措施,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多中心城市能够缩短每一个城市副中心内部交通出行的距离,但城市副中心与原有中心的交通联系依旧存在,各个城市副中心之间又会产生新的联系,潜藏着引发更大范围内交通拥堵的因素。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建设多中心城市有了更多的选择。由于轨道交通和快速交通体系的发展,城市网络节点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地区几何中心的重要性。因此,早期那种围绕城市中心布局孤立的卫星城模式已不是最优的选择。沿区域公共交通走廊采取串珠式的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有利于形成较大流量的客运走廊,并引导人们长距离出行采取公共交通的方式,更符合低碳发展的理念。

当然,建设多中心城市不仅要考虑交通因素,还必须因地制宜地结合不同地域的实际特点,从改善人们在城市中经济社会联系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土地使用和交通互动的整体关系、资源能源的约束以及区域的环境承载空间等因素,科学审慎地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当前,我国相当一批大城市正处于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的关键阶段,深入研究多中心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审慎决策城市框架结构,避免城市越摊越大、中心越建越多、交通依然拥堵、生活照旧不便的现象,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宜居城市十分重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