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读互动 读者评议本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
新春走基层 神州景象新
本报记者周颖一(左)在黑龙江双鸭山市宝清县郝家村林区与护林员盛周德交谈。 周彦维摄
1月31日,本报记者苏大鹏(左)在沈阳北站采访节日坚守岗位的铁路职工。.
图为本报记者孟宪江(中)、王新伟(右一)在采访困难户。
大年初二,本报记者杨颖(左三)在江苏省连云港市集装箱码头采访装卸工人。 陈金牛摄

自2011年1月26日到今天,本报特别推出“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派出10路采访小分队深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沿海侨乡和灾区进行实地采访,真实记录各地群众欢度节日的喜人景象,深入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传达各地群众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展望。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些热心读者来信发表感想。

展现成就振奋人心

经济日报从1月26日起推出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分别开展赴陕北老区行、新疆民族地区行、广西老区行、沿渤海中段行、四川灾后重建行、闽赣粤老区·侨乡行、东北老工业基地行、晋冀鲁豫老区行、长三角腹地行、陇海铁路东段行,并将社区、农村作为重点采访区域,充分反映了革命老区的新活力、边疆民族地区的新气象、沿海侨乡的新变化、灾区群众生活的新面貌,展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心。

记者们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成果作了细致的报道——《从“地窝子”到“好房子”》、《廉租房里的欢声笑语》、《廉租房里暖融融》讲的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喜人成果,《低保户的幸福生活》、《老年公寓暖意浓》反映出我国低保户生活有保障和老年人老有所依,《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农家饭店开门红》描绘了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景象……这些报道为“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对推动经济发展、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还宣传了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人们——如“挺立风雪边关胸怀祖国,牢记神圣职责守卫国门”的士兵;为保铁路畅通,在冰雪中坚守岗位的养路工、铁路防护员;为确保通关顺畅,加班加点的海关和港口工作人员;为保证春节食品供应继续工作的工人们;为了让旅客平安顺利回家过年,坚持在春运一线的工作人员;工地上争分夺秒的建筑工人,坚守在海运一线的船员们;为保道路畅通坚守岗位的交通协管员……这些报道不仅真实反映了基层各行各业劳动者的风貌,也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

(河北省柏乡县财政局 赵伟峰)

抗大旱保丰收信心足

当前,部分省份出现了严重旱情,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大量报道了有关地区干部群众抗旱保苗的情况,这些报道及时、生动、准确、实用,树立了党报的形象,提高了影响力。

例如,2月10日头版刊发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不仅有三篇来自抗旱一线的基层报道,还有一篇记者采访感言,两张相关照片,视野开阔、图文并茂。贵报的“新春走基层”中有关抗旱保丰收的报道,笔者认为有如下特点:

报道翔实,现场感强。如《江水北调建设忙》一文,介绍江苏的江水北调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发挥了巨大的防汛抗旱效益;《浇麦抗旱看水利》一文,则是记者大年初三在山东滕州市乡村跟乡亲们一道浇麦抗旱后,对水利建设重要性的有感而发。

正面直击,激发抗旱主动性。《兴修水利保丰收》展现了河北永年县农村数百名干部群众清淤护堤的火热场面,展现出力保2011年农业生产夺丰收的昂扬斗志;《开源节流抗大旱》则介绍了山东无棣县开源与节流并重,努力提高用水效益的做法。

读完这些报道,让人对抗旱保丰收充满信心。首先,国家在近期已出台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再出台十项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其次,各级政府结合实际细化帮扶举措,确保农民种田不吃亏;第三,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从来就没有在困难、灾害面前低过头,因为大家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什么硬仗都可以打赢,何况旱情?!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银亭路 吴会明)

反映社会新变化

我是经济日报的热心读者,每天必读经济日报。拜读经济日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后,感慨很多。

这些报道真实地反映出社会方方面面的新变化,既有报道各地生产生活景象的,比如《钢厂上新线 收入节节高》、《新春时节采摘忙》;又有报道文化、科技生活的,如《社区文化活动多》、《小村“春晚”年味浓》、《欢欢喜喜过个科技年》等;还有反映生态文明的新闻,如《生态文明村的新生活》、《村里用上了清洁能源》等,不胜枚举。

这些报道虽然宣传的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大主题,但每篇都短小精干,篇幅在千字左右,而且语言朴实,比如《希望小镇的新希望》中“超市开张人气旺,我们的蔬菜就更好卖了!大伙儿高兴!”,《北川新居欢笑多》中“住了2年多板房,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别提多高兴了。”还有《冬无农闲种菜忙》、《便民服务暖意浓》等题目都是来自群众的生活语言。

“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将农村作为重点采访区域,刊登了大量“三农”稿件,如反映兴修水利抗旱的报道,还有改善投资环境、发展交通的报道等。我就在农村工作,所以这些报道读来感到特别亲切,对农村工作也很有启发性、指导性。

(江苏省沭阳县东小店乡 赵登亚)

基层新闻吸引人

踏着新春的步履,迎着和煦的春光,我们的记者又出发了。春节期间,经济日报记者们深入一线,与广大群众一起过大年、说变化,足迹所到之处,涉及农、工、商,生产、生活、民生的方方面面,变化喜人,故事感人,报道抓人,活动育人。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笔凝练,饱含激情,鲜活生动,接了“地气”,冒着“热气”,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不由得叫好!

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新春走基层”这个“走”字。

一是乐于走。把走基层不仅作为一种勇气,更作为一种坚定的自觉追求与工作常态,不是“要我走”,而是“我要走”,将“走”与记者的身份和天职融为一体。新春佳节,记者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奔走在新闻现场,挖掘基层一线生动感人的人和事,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二是勤于走。不是走一阵子,想起来的时候走一走,而是长期坚持,形成一种制度、一种规范、一种习惯;不是少数人走,而是有更多的记者走出去,走进去。

三是走得好。这种“走”有很强的目的性,也有很强的针对性,更有极强的感召力和示范功能。从报道中我们看到,经济日报记者能够怀着感情,反映民情。基层群众在报道中当上了主角,让读者读后眼前一亮,为之一振。

群众、基层、生活,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工作态度,也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途径。又是一年春来早,愿广大记者们迎着春光,伴着春风,勤走,乐走,坚持走,越走越想走,越走越会走。通过“走”传承好作风,培育深感情,笔下涌激情,把基层闪光的东西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使“走”的效果越来越好。

(铁路老年体协 王学华)

百姓故事亮点多

经济日报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令人眼前一亮。读后我感觉,这组报道首先是策划精心,选取的路线具有代表性和新闻性。其次是采访深入,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炽热情怀。跟随着记者们的足迹,我们看到了我国各地群众真实的幸福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基层易出好新闻,因为基层有鲜活的人和事,但下基层往往很辛苦,需要记者自己去挖掘。从经济日报的报道中,可以看出记者们深入基层社区、农户、牧区、厂矿企业、建筑工地、运输班组、田间地头、港口海关、边防哨所,与基层群众欢度新春佳节,充分体现了“三贴近”的要求。这样的报道很吸引读者,再加上经济日报每天投入的相当规模的版面,读来颇感解渴。

从报道题材看,涉及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住房、医疗、科技、文化等诸多百姓关注的话题,比如《春节有了“新时尚”》、《安居房里的团圆饭》、《从“地窝子”到“好房子”》、《开轿车回家过年》等稿件,一看标题就很“抓人”,用百姓质朴语言,写百姓生活变化,进而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读来既亲切又令人感触颇深。此外,《修鞋街的新生活》、《购新车买新房搬新家》、《直营店方便又实惠》、《开山小岛夫妻哨》等稿件,写的都是百姓的身边事,却个个是亮点,反映了各地基层干部群众努力工作,幸福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令人欣喜,催人奋进!

(天津《滨海时报》 梅传众)

版面鲜活气象新

经济日报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生动活泼,基层气息浓厚,深深吸引着我,陪伴我共同度过了兔年的春节。从系列报道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顿顿丰盛的“文化大餐”。

从版式设计来看,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新春走基层”的栏题两边各点缀着一个大红灯笼,十分喜庆。稿件以组合形式集中刊登,图文并茂,富有声势。大量使用的各地欢度佳节的图片和记者的采访工作照,使版面更加鲜活。

对于经济日报这样的全国性大报来说,版面可谓寸土寸金,然而“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却把重要的版面给予了普通群众,用通俗的语言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记者们放弃与亲人团圆的机会,走进工厂,来到田间,站在地头,与读者实现了心与心的贴近。

从标题来看,《春意融融暖新居》、《暖心服务进万家》、《日子越过越红火》等,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处处都有新气象、新变化、新面貌,一幅幅充满希望的画卷呈现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春节到了,灾区的百姓过得怎么样?生活得好不好?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我们读者的心,《北川新居欢笑多》、《玉树大地春来早》、《绵阳谢老师的新年心愿》等报道,让读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祝愿每个人的生活更加红红火火!

(河北省内丘县十里铺15号 吴献坤)

坚守岗位贡献大

经济日报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真实记录了各地群众欢度节日的喜人景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展望,全面展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

在全国各地喜迎新春佳节、合家团圆之际,还有许许多多的劳动者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就是我们身边一个个普通的劳动者,是广大公交司机、铁路员工、客车乘务员、交通协管员、炼钢工人、建筑工人、供暖工人、护林员……正是他们的无私付出,让更多的人可以更好地与家人团聚,共同度过一个欢乐团圆的春节。经济日报的报道,生动展现了这个可敬可爱的群体的感人事迹。

例如,2月7日《一切为了乘客》一文,讲述了广州客运段穗达车队一组列车长钟郁玲在铁路春运岗位上坚守近20年的故事。在《冰雪中坚守岗位的养路工》一文中我们看到,零下30多摄氏度的低温天气中,通霍线上的养路工们仍然在检查线路,他们脸上的冻伤清晰可见,热火朝天的号子声响彻四野。此外,《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港口加班生产忙》、《车站里的团聚时刻》等多篇报道,都生动展现了这些普通劳动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向这些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敬礼!

(江苏省海安县农业委员会 朱小龙)

喜见灾区新生活

经济日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推出的报道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丰富的报道内容传递了百姓欢度节日的喜人景象,让广大读者看到了各地发生的喜人变化。尤其是《北川新居欢笑多》、《玉树大地春来早》等报道,写的都是灾区普通人的平凡小事,反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不屈精神,读后让人振奋、感动。

我们从《北川新居欢笑多》一文中看到,彭清华家第一批搬进了新房。住了2年多的板房,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彭清华欣喜地告诉记者,家安顿好了,年后想成立个小装修公司。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目前,不仅是在北川,四川大部分灾区群众都已住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化的安居住房。从《玉树大地春来早》一文中也看到,一大早,住在结古镇团结巷安置点上的尼玛扎西身着崭新的藏袍、手拎果篮打算去扎西科草原安置点给亲戚拜年。刚走出帐篷,尼玛扎西就忙不迭地和熟人互致新春祝福。张张笑脸,声声问候,让人明显地感觉到,面对孕育希望的灾后恢复重建,每个玉树人心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憧憬。

目前,灾区群众正在用双手为自己布置新家,用双手为自己创造新生活。我们也真切感受到灾区群众不等不靠、以辛勤劳动创造新生活的乐观精神,并祝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河南工业大学 赵 晨)

革命老区变化大

最近,我一直关注经济日报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几乎都是以新闻特写的形式,通过记者所见所闻进行现场报道,充分展现了我国各地基层出现的新变化。报道有浓浓的年味、有鲜明的特色,营造出欢乐祥和、热烈喜庆的节日气氛。

从报道中欣喜地看到,革命老区在改革与发展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曾经贫困落后的老区群众绽开了舒心的笑颜,老区的基础设施改善了,老区人民的收入增加了,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了。正如《南泥湾村的新生活》中所写,村民马世佛家的房子依崖而筑,屋子宽敞明亮,崭新的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家4口人正忙着煎薄饼、备年货,其乐融融。马世佛家承包了12亩土地,全部种植玉米,一年一茬,去年一年的收入达到3万多元。靠着自己的努力,两年前,马世佛从窑洞搬出来,盖起了3间平房,现在孩子们都上学了,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美。又如《红色旅游富农家》一文中写道,2002年,闫文翠用东拼西凑的80万元,盖起了西柏坡村最大的旅馆,可同时容纳300多人就餐、80多人住宿,现在旅馆的年收入达到10万多元,闫文翠家不仅还清了贷款,还盈余5万多元。

我们相信,在更多惠民政策的指引下,革命老区必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

(湖北省红安县广播电视局 张剑虹)

现代农业助增收

作为经济日报的老读者,笔者读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后,被鲜活的版面和一篇篇生动真实的现场报道所深深吸引和感染,这些大量鲜活、生动的“体验式”报道,以小见大、以情感人,紧密联系群众生活实际,讲述群众的身边故事,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希望进一步总结“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成功经验,逐步将其常态化。

其中,《科技大棚瓜果香》、《蔬菜大棚采摘忙》、《设施农业促增收》等报道展现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成果,读来备受鼓舞和启发。如陕北老区的百姓找准发展路子,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围绕绿色蔬菜大棚,做活特色、绿色文章,使传统农业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又如《设施农业促增收》一文中写道,在辽宁朝阳农村地区,自从发展设施农业以来,村民冬天也闲不住了,不仅收入连年增加,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多的力量,逐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黑龙江佳木斯电视台 崔光烨)

挖掘节日新内涵

经济日报“新春走基层”的报道,带着浓浓的年味儿,营造出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读来让人心情特别舒畅。

该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了节日的新内涵,如现在人们不局限于简单地过年,而是讲究科技、环保、健康地过年,使年过得越来越充实。如《欢欢喜喜过个科技年》报道了新疆额敏县农民过年的新风尚。该地农民传统项目就是赶年货、坐炕头、访亲友。如今,在“科技兴农”政策感召下,额敏县农民过年又添了新的内容,开始学技术、忙“充电”、找信息等。又如《社区文化活动多》反映的是文化社区的建设,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府山街道越都社区组织居民读书、下棋、作画等,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使居民在交流切磋中增进感情,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这些报道篇幅短小、活泼生动,体现了记者们的独特视角。

该系列报道还充分体现出了经济日报关注经济生活的特色。如记者们走访市场、商场,探访食品和日用品价格,了解百姓的需求和心声,反映出市场购销两旺、百姓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节日面貌。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肖家村委会 魏文祥)

金融服务惠农家

新春佳节期间,我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读经济日报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记者们深入基层写出的上百篇报道,读来让人心里暖融融的。从普通百姓的忙碌、欢笑和期待中,我们看到了党实施系列惠民政策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果,报道起到了有效宣传惠民政策,展示社会新貌的积极作用,令人备受鼓舞。

“在村里,买面条都能刷卡消费,在外打工回家过春节的村民可以用自动取款机取钱,这是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见到的新鲜事……”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银行从事农村金融研究的人员,在读到《金融服务进咱村》这篇报道时,笔者尤其感慨和激动,十分赞赏和钦佩中国农业银行在广西农村开展的金融创新举措。比如,自助银行设备、惠农卡、POS、转账电话等新型农村金融产品,使当地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由过去的现金购物变成了较为时尚的“刷卡购物”,这是难能可贵的。在《支农服务更贴心》一文中我们看到,山西省昔阳县农村信用社的一个营业厅在大年初一办理了30多件业务,这反映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金融服务和人们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要使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获得农民认可,金融机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希望金融行业深入研究农村金融需求新变化、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金融创新,推出实用性较强的农村金融产品,有效满足农民需求,助推新农村建设,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达州市分行 郑年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