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点评

于细微处见精神

经济日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体现出高远的立意、开阔的视角和细腻的笔法,这不仅是新闻宣传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切实体现,更是我们的宣传工作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的生动实践。

一是反映经济社会建设成果。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灾区的经济建设、百姓生活和社会发展情况究竟如何,系列报道给我们以翔实的展示和呈现。《北川新居欢笑多》、《大棚内外春意浓》、《塔城牧民的好日子》等报道让我们对这些地区的进步感同身受,由衷欣喜。

二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冰雪中坚守岗位的养路工》、《严寒中一丝不苟的防护员》,把采访的触角伸向了持续坚守岗位的平凡而可爱的人,读来令人感动。

三是数字背后见真功。系列报道体现了真实性、准确性和鲜活性,报道中一组组翔实的数据,显示了记者在采访中所下的功夫。如《冬无农闲种菜忙》一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兴城村的番茄种植亩数,收获高峰期户均收获数量等作了准确的数字说明。《农家乐里话增收》一稿,对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的农家乐经营作了鲜活报道,一组组的数字让我们对灾后重建的成果有了深切的了解,也感到深深的欣慰。

“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切实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了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了起来。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张化冰)

“三贴近”的生动体现

经济日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及时全面地展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营造了欢乐祥和、热烈喜庆的节日气氛。报道从形式到内容,都生动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

经济日报的报道充满了浓厚的基层气息。从系列报道的内容可以看出,记者采访地点涉及基层社区、农户、牧区、厂矿企业、建筑工地、运输班组、田间地头、港口海关、边防哨所等等,选择的新闻题材也涉及方方面面,有的记录下了人民群众欢天喜地过大年的生活场景,有的反映出工人在一线加班生产的景象,有的抓住了农民抗旱灌溉的细节,还有的体现出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精神。

春节前后,部分省份出现了严重旱情,经济日报记者及时发表了《新年抗旱浇地忙》、《江水北调建设忙》、《兴修水利保丰收》等稿件。类似这样来自基层又能反映国计民生的稿件,反映出记者的洞察力,正因为他们用心观察基层群众的生活,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在报道的可读性上,经济日报也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像《春意融融暖新居》、《清水涓涓润麦田》、《高炉钢花分外红》、《生态茶园春意浓》等文章,标题对仗工整,富有文彩,语言生动鲜活,可读性强。如《今年年夜饭 厨师上门来》,讲的是江西省崇仁县相山镇凤港村农民请厨师到家做年夜饭,这样既有家庭气氛又不麻烦。这些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报道刊登在春节期间,能够比较好地营造出过年的氛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李 彪)

说服力强 传播效果好

经济日报的“新春走基层”报道密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刊发了一批具有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的精品报道。集中展示了基层群众生产活动生机勃勃,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精神面貌奋发向上,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图景,令读者倍感振奋,印象深刻。

经济特色鲜明。在“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经济日报对基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判断敏锐、准确,抓住了有代表性的鲜活事实,把握了基层经济发展趋势。在广西田东县,农村买面条都能刷卡消费;在江西兴国县,在外创业的打工青年开着轿车回家过年。这样的基层报道经济特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栏目设置有新意。“新春走基层”设置的几个小栏目,颇有新意。“新年新鲜事”栏目文章短小精悍,突出一个“新”字。比如《租车生意好 消费观念新》、《欢欢喜喜过个科技年》,农家装上电脑、城区租车生意火爆,是近来出现的新鲜事。基层的群众看到这些报道,与自己的切身体验相对照,不难体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采访感言”栏目讲述记者采访中的真实感受。从中我们不难感知经济日报记者在采访中所受到的教育和启发,走基层活动意义重大。

报道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强,传播效果好。情系百姓心,下笔方能动人,《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于细微处体会“年味”》等文章直接引用群众的语言,让群众做主角,用原汁原味的典型事例,鲜活生动的内容和形式,体现欢乐祥和迎新春、奋发有为建小康的精神面貌。这样的报道符合群众的切身感受,说服力强,传播效果好。

(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 梁小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