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每周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
殷轶良

国家统计局、科技部等部门去年年底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达到5802.1亿元,位居世界第四;参与R&D活动的人员达到318万人。这些数字令人欣喜,但公报数据同时显示,2009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虽然达到了1.7%,但与世界领先国家3%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7%和13.3%,与部分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笔者认为,我国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首先是投入不足。我国科研绝对投入虽然居世界第四,但人均投入既不多也不强;其次是人才配置存在一定偏差。科研队伍中从事基础研究和企业一线人员偏少,战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研究人员更少,高层次人才中创新型、领军型人才尤为稀缺;再次是体制和管理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置独立的R&D财政预算,基础研究经费被列入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等不同的科目管理,不仅实际投入数量难以把握,而且投入方向上重复和缺位并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相分离;在具体操作中,管理层次多且设置重叠,项目、人才、基地、设备分割,大而全或小而全自成体系,科研资源无法共享。

其实,我国制造要面对的仍然是一些老问题:

一是大而不强,增加值低。例如从分类看,按国际标准分类的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有7个大类列世界第一,15个大类列世界第三。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机械工业的增加值率也仅为26%左右。

二是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目前我国传统产业24个工业行业中,有21个行业产能过剩,风能、光伏等一些新兴产业产能也存在过剩问题。

三是制造企业单体规模偏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迄今还没有一家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规模偏小,影响力和竞争力就必然受到影响。

四是物流成本偏高。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6.08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8%,欧美等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只占GDP的10%左右。我国企业的直接生产成本只占总成本的10%,物流成本则占总成本的40%。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惟有持续加大R&D投入,提高R&D质量,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方能破解“中国制造”所面临的一些老问题,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