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特征明显,城乡差距突出。而如今,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成都,已初步展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初步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从2003年以来,成都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成都的改革不是就“三农”说“三农”,而是探索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意味着,改革必须全面、系统、深入。
重新审视这场改革,一条清晰的路径呈现在眼前: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实现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城乡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这是一场顺应现代化大潮、改变传统社会结构的历史变革,它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新一轮生产力解放,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同时有助于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为全面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奠定制度基础,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成都的实践,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第一,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系统改革的原则。
采访中,成都的干部群众有这样的体会:城乡统筹改革,按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大圈层”,因地制宜、渐次推进“三部曲”:先做好城乡一体的规划,从“物理形态”上统一谋划,按“三个集中”、“三化联动”推动发展,为后续改革创造条件;同时,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改革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只要最终由群众自主决定,他们一定会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归结起来,成都的改革做到了群众自愿、群众自主、群众受益,自然就实现了平稳顺利推进,保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
第三,改革要深入推进,必须要转变观念和认识。从成都的实践来看,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服务不单是财力的问题,更是认识、态度的问题。这一系列改革是重大利益的调整,也是政府职能的重大调整。成都这几年下了大力气,是基于认识到位、改革需要。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成都必将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