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专家评析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家之言

“十二五”时期,中央将加大水利建设的投资。如何保证资金到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水利建设的影响,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

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来看,2011年国家用于农村基础投资、民生支出,以及农业补贴的投资仍会增加。预计全国农田水利实际需要的资金达到上万亿乃至数万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短期内国家和地方还没有财力能补上。中央决定加大投入,将发挥引导带动作用。

——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一段时期以来对水利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修水库以及城市污水处理等,而对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重视不够。现在水利建设被放在这样的一个高度,是因为它本来就应该有这样的高度。这不仅是还历史欠账,还是对水利重要性认识的“回归”。

——清华大学水利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光谦

水利部预计,2011年预计完成农田水利工程土石方量较上年增加10%以上,超过88亿立方米,将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601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954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647万亩、发展节水灌溉312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2万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5834万人。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难度不小,需要下大功夫。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 河

在水利投资力度加大的同时,制约水利建设的“瓶颈”依然存在,只有积极突破“瓶颈”,才能真正促进水利建设的发展。由于投入渠道分散,运行环节繁多,造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按照统一规划进行实施,项目监督和评估难度加大,行政成本增加,重复建设和管理主体缺位的情形并存。应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储资金、扶贫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中南大学教授朱建军

农田水利的投入问题,是转型期面临的发展课题。在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已进入政府主导的新阶段,应该把水利纳入公共财政投入重点,建立政府、社会、农民多元投入的新机制。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农民的事权,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投资比例,强化政府投资;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推行“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

假设“十二五”期间水利投资占GDP比例提升到0.6%,整个“十二五”期间GDP增速为8%,可以计算出未来五年水利基建规模将达9797亿元,如果达到最佳投资比例,有望达到1.2万亿元投资规模。水利投资某种程度上带动基建建设,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水利投资应该是带公益性的,不能更多地考虑市场,不能更多地考虑盈利。

——中信建投分析师郑 军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归根到底又是一个发展问题。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提高对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影响的认识;要考虑气候变化最不利情景,制定行动策略;要在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工作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做最坏打算,向最好努力;要将常态应对与非常态应急结合起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国家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并在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水利行业的支撑作用。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张建云

从实践来看,没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作保证,就无法更好地解决水利面临的诸多问题,无法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的水利服务。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以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加强水利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进一步提高水利的科技含量。

——海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任宪韶

三峡水库管理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依法行政、统一管理的三项原则,始终把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等公益性目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三峡水库建成后,水资源管理必须符合全国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规定。

——水利部长江委主任蔡其华

(本报记者 牛 瑾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