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湘江碧水流
本报记者 刘 麟
湘江整治不仅改善了环境,沿岸产业结构也发生变化。 资料照片

打开湖南地图,湘江自南向北,千年流淌。三湘大地的8个市4000多万人靠水而居,生生不息。

然而,近年来,湘江水质警报却频频拉响。如何重新碧水流淌?

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2008年4月9日,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也迎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这一天,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决定投资174亿元加强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

“不治理湘江,湘江饮用水安全无法保障;不治理湘江,湖南就没法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治理湘江,湖南的‘两型社会’建设不可能成功……”2008年6月2日,湖南省政府领导主持召开湘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为期3年的“千里湘江碧水行动”。

长株潭三市率先破题,共同签署了一份《长株潭环保合作协议》。相距仅10余公里的3个城市在湘江交界面实行水质在线监测,建立上下游水环境管理机制。湘江流域8个城市市长也递交了湘江污染治理责任状,湘江污染整治进入多部门配合、沿江8市同防同治的新时期。《2009年湖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全湘江流域水质总体为良。40个断面中有34个达到水域功能区划水质目标要求。

控制住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和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成为湘江治理不能回避的选择。2008年,城镇污水处理建设3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湘江流域建成6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55万吨/日,实现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治湘江,必治产业。迄今,湘江流域关闭、退出、停产企业567家,限期污染治理项目511个,搬迁、治理企业6家。“湘江水环境问题,表现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本质是发展方式粗放。”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王会龙说。

湘江产业整治实行“五个一批”措施:取缔关停一批违法企业;淘汰退出一批落后企业;停产治理一批污染严重企业;限期治理一批重点污染源;搬迁一批布局不合理企业,共涉及企业1243家。

湘江整治是一根杠杆,撬动了环境问题,更撬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发展观念的转变。伴随着全流域的强力整治,湘江沿岸产业自新之路正渐渐清晰,产业结构已悄然发生变化——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项目稳步上升,占到12.3%。

“湖南现有190多家环保企业,而环保产业可以细分成上千个行业,不到200家企业对应上千个行业,湖南环保产业的空间很大。”说起湖南环保产业的明天,中国环境健康及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沙凯天环保董事长叶明强信心十足。湖南省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重点扶持。根据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湖南省环保产业总产值将实现1600亿元的目标。

湖南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介绍,“十二五”期间,湖南对湘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将突出两大重点,一是继续加大重金属的治理,力争5年大见成效,到2020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二是加强农村污染的治理,到2015年底,全省生态村比例应达到10%。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