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0年12月28日,湖南省省长徐守盛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宣布:要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带动全省改革开放的巨大平台。
自2007年底获批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长株潭城市群基本形成了改革建设总体框架,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两型”现代产业体系,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试验区建设第一阶段“打好基础、重点突破”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目前,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显现,3市GDP占湖南全省42.6%,对全省经济增长率贡献达55%。
长株潭城际铁路开工,“三网融合”正式启动,国家超级计算机长沙中心开工建设……走马长株潭,看到的是掩映在苍茫绿色中的繁华,听到的是悦耳的建设交响乐。
如果说3年是一个阶段,“敢为人先”的湖南将“两型社会”建设从3市拓展到8市,进而向全省推进。让我们回首3年探索之路,还原“两型社会”建设路上的精彩。
高标准规划
2010年7月21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6项试行标准出炉。记者从长株潭“两型”办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这本“标准大全”,厚厚一沓,涉及“两型”产业、企业、园区、县、镇、农村六大类。这些标准经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精心梳理,特色鲜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比例不低于70%;LED灯饰普及率不低于45%;太阳能普及率不低于60%……这些标准会根据现实状况,动态修订。
“标准既结合了湖南的现状,也具有国际视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产业标准上,参考了日本京都等城市群标准;在环保标准上,参考了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北九州等标准。
新生事物,必然遭遇新旧观念的交锋,也必然面临旧体制的“掣肘”。长株潭城市群先行先试,突出亮点之一就是通过“顶层设计”,建立“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推进机制,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为“两型社会”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省统筹,即在湖南省政府领导下高规格的协调机构湖南省“两型”办,负责试验区规划编制、制定大政方针、标准和评价体系,组织重大区域性协调;市为主,即长、株、潭三市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承担着实施主体的地位,负责抓落实;市场化,即组建湖南投资发展集团、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华融湘江银行,设立“两型”产业基金和长株潭“两型”城市发展基金,总规模300亿元,将撬动3000亿元社会资金。
湖南还为“两型社会”建设进行地方立法,率先编制了“两型社会”建设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湖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台70多个文件,为试验区改革建设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率先编制了高水准规划体系和“两型标准”。
理顺了体制的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区域核心增长极的地位日益凸显。据统计,长株潭城市群以占湖南约六分之一的土地,完成了全省42.6%的地区生产总值,对湖南经济增长率贡献达55%。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被视为“高端平台”的部省合作层面为例,已有34个部委、71户中央企业在长株潭城市群布局实施规划环评、排污权交易、节水型城市等50多项改革试点,资金、技术等资源正在滚滚流入。
转型发展 绿色发展
在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湖南适时提出了“将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远景目标。3年来,试验区在系统规划和环保3年行动计划的指引下,在湘江治理上下了大功夫。
湖南编制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对522平方公里生态区域实行保护利用,其中120平方公里原生态实行禁止开发,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群“绿心”;展开雷厉风行的污染关停行动,累计关停各种污染企业1017家,变性污染土地34.4平方公里,重金属削减率达50%以上,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20万吨,二氧化硫减排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随着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淡出,“两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兴起。在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框架内,长株潭城市群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在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创历史新高、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下降24%的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更多的千亿元产业、五百亿元园区和百亿元企业登台亮相。
和传统的工业化不同,长株潭城市群呈现土地越用越少、清洁生产门槛越来越高、单位资源消耗经济产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态势。“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国内首台5兆瓦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诞生在长株潭。同时,以“虹猫蓝兔”、“青苹果数据”等文化产业为标志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原创动漫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这些只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带来变化的缩影。记者了解到,在过去3年的实践中,长株潭城市群紧紧围绕发展的要求选择改革切入点,以项目化管理方式促进改革落地,通过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十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取得实质性进展:长沙、株洲、湘潭试行分质供水和阶梯式水价,实行绿色电价;围绕环境保护,率先试点环境污染责任强制性保险;围绕土地管理,探索形成5种节地模式;武广客运长沙南站模式节地率达40%。
“两型社会”民生为先
2010年12月26日上午,家住长沙袁家岭的蔡萍,从长沙电信局五一大道营业厅打出了电话账单,总共只有30元左右。
“我们家现在每个月的话费都是这个水平。”蔡萍说,因为女儿在湘潭读书,以前每个月话费都在150元左右,2009年长株潭固定电话升位并网之后,话费就降下来了。“我们家办理了一个话费优惠套餐,用固定电话打长株潭三地的固定电话均免费,既不限时,也不限量。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着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综合配套改革以人为本、民生为先。3年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市民受益于长株潭试验区的改革和探索,在城市群发展中分享到了实惠。
把信息一体化作为城市群融合的重要标志,在“数字湖南”框架建设内,长株潭城市群成功实施同号并网。2009年6月28日,长株潭固话并网升位,统一使用区号0731,1200多万固定电话用户受益。2010年,长株潭又成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中惟一的城市群,未来3G网络覆盖县城以上区域,90%以上农村实现宽带通。
城市群发展“乘数效应”显现,对长株潭城乡群众就业和增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长株潭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7年的1.24倍和1.28倍,已初步实现金融服务、房地产等一体化,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5%以内。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长沙市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同时,以五大社会保险为基础,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在长株潭城市群正快速推进。
以轨道交通为主轴、以水能充分利用为重点、以公路和其他交通方式为支撑的“两型”综合交通体系,在长株潭城市群已初具雏形,2010年3月25日,芙蓉大道(长潭段)、红易大道通车。这两条大道在长株潭三市三角形内环处构成“人”字形骨干快车道,大大缩短了三市时空距离,从长沙到湘潭仅30分钟,到株洲仅20分钟。长株高速开通,从长沙黄花机场到株洲仅25分钟,株洲人自豪地说,修一条高速,等于修了一个机场。记者了解到,目前,长沙地铁、湘江航电枢纽、长株潭城际轻轨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黄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400万人次,进入全国十强。
长株潭城市群,正在谱写一首互补互动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