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收获时。1月14日,又一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登上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高领奖台,又一批服务于国计民生的重要科技成果接受党和人民的最高奖励。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这其中,科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盘点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无不令人振奋。
这些闪光的成果,显示了创新的神奇力量,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劲引擎,“中国故事”的精彩篇章。
支撑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之年,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发挥了支撑和引领的作用。
据初步统计分析,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分布在我国科技工作的各个领域,农业和粮食安全领域、医疗和生物技术领域获得高等级的项目比往年多;能源、交通、国防建设领域获奖项目的水平也好于往年。这既表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高,更体现出科技奖励制度服务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向作用。
能源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领域,能源和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为我国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重要支撑。
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三峡输电系统工程是国家能源战略实施的重点项目,担负着三峡电力送出的重任及推进全国联网和扩大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使命,国家电网公司建设部主任李文毅介绍,由于是世界上输变电容量最大、系统最复杂、覆盖地域最广、受益人口最多、建设周期最长的特大型水电外送系统工程,因此它也成为多方面、多领域创新的集合——在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超高压输变电技术标准、规程规范体系,为电网建设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系统规划方面,使我国大电网规划设计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设备研制方面,实现了直流主设备的国产化,使我国输电装备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成功解决了环保、水土保持等问题,实现了电网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超超临界1000MW火电重大装备研制与产业化”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发电设备自主设计、制造和批量化生产,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超临界到超超临界机组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上先进燃煤发电设备的制造强国,为我国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纺织行业和其他传统产业一样,面临着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因此也成为科技攻关的重点。“黄麻纤维精细化与纺织染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突破了黄麻纤维用于服装和家纺面料领域的精细化关键技术瓶颈,发明了精细化黄麻纤维纺织加工关键技术,并开发出了系列黄麻纤维制品,实现了黄麻纤维资源的服装和家纺面料方面的产业化应用,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纺织纤维资源紧缺的状况,并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引领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意义。在获奖项目中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完成的“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GRAPH”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它的研制成功与推广应用,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在技术、价格上的垄断,使我国拥有了实时三维图形的核心技术和基础软件平台,提高了我国实时三维图形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得到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的“纳米尺度硅基集成电路新器件与新工艺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形成三套面向不同IC技术代和不同电路应用的新器件与新工艺技术、一套可靠性评测技术及关键工艺模拟技术,建立了适用于纳米尺度集成电路的器件与工艺集成化技术及基本解决方案,解决了当前IC产业急需的若干关键技术和IC前瞻技术中的器件和工艺瓶颈问题,从基础技术层面提升了我国IC整体研发水平,成果被一流的集成电路公司采用。这项成果也带动了我国IC技术研发进入国际前沿,为我国先进IC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完成的“高品质J6重型车及重型柴油机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项目针对我国高端重型车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以国际先进重型车为对比目标,首次实现了无引进原创式重型商用车的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重型车研制的一系列难题。
“太阳能空调与高效供热装置与应用”项目经过多年攻关,突破了太阳能空调和供热装置与系统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发明创新:解决了利用集热器产生60℃至90℃热能实现稳定制冷空调过程的难题;发明了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装置,利用太阳能集热和热泵循环,有效吸收太阳辐射热以及环境中的热量,实现供热系统高效稳定工作;集成创新了太阳能采暖、空调、自然通风与热水供应复合能量利用技术并获得规模应用。项目成果入选国际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范例,在生态建筑、低温储粮等方面得到应用,提升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服务和保障民生
在获奖项目中,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科技成果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粮食储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与群众的餐桌密切相连。上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在有效提高粮食储备能力的同时,也对粮食安全长期储存提出了从未有过的高要求。国家粮食局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吴子丹介绍,“传统的储粮技术和经验无法根本解决如此大仓容粮库的霉变、生虫、散热难等风险,国外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现成经验,依靠自主创新,突破现代粮食储备技术的瓶颈是必由之路。”为此,国家粮食局科研院、河南工业大学、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等单位从“七五”到“十五”期间开展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相关课题研究,针对防治有害生物、保持储粮品质、减低损耗等基本问题,结合我国的特有情况,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点,并形成了“四合一”新技术,创新了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等理论和方法,以及配套技术和无公害技术拓展创新。
“这项成果确保了中央储备粮质量总体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粮食的基础安全水平,”吴子丹说,“最终受益的是全国的粮食消费者。”
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人民群众带来健康福祉,医疗卫生是科技支撑作用体现最充分的领域。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患者数量将继续增长。房颤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至7倍,死亡率增加1.5倍至2倍,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不能根治。导管消融是近10余年发展起来治疗房颤的新方法。“过去,代表导管消融前沿技术的两种路径一直由国外引领,我们的创新性在于开创了第三条路径,而我们的方法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介绍,他领导的项目组,针对性地研究了房颤导管消融的方法和技术策略,探索出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房颤导管消融方法,提高了成功率,更利于推广,在全国150余家医院应用,培训了全国70%以上专科医师,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的治疗和研究水平,使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大幅降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民生科技取得的系列突破,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