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县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贵州建成特色农业大省
——访贵州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李昌来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将为贵州“三农”工作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记者走访了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贵州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李昌来。

记者:贵州省“三农”工作的现状如何?

李昌来:“十一五”以来,贵州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战略任务,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主攻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目标,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努力夯实农业基础,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贵州省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550.27亿元,增幅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0.7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005.41元,增幅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3.6个百分点。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十一五”前四年平均产量1116.3万吨,比“十五”年均产量增长0.74%;特色优势产业快速成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2.2%,猪、牛、羊存栏分别在全国排名第8位6位18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以来贵州省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90个,20家企业的37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29项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4240个农产品拥有注册商标,400多种产品获省级以上各类优质、名牌农产品称号。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加快”这一战略思想,为贵州“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给贵州“三农”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新动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出发,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立在强基固本的基础之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区域布局的角度出发,使统筹城乡发展找到支撑点,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明确落脚点,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突破关键点,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优化配置,使全社会最大的群体——农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文明”的区域里生活生产、就业创业,建设自己更加美好的家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推动科学发展,营造和谐社会。“加快”二字,说明“快”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的要害。

过去,贵州省农村经济总量小、生产方式粗放,把“吃饱”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长期背着“粮食小省、农业弱省、农民大省”的包袱蹒跚前行。今后,贵州省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生物多样性等优势,发展生态畜牧业、茶叶、蔬菜、精品水果、马铃薯、中药材、花卉、油料作物、特色渔业和乡村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努力建成特色农业大省。

记者:“十二五”期间,贵州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李昌来:首先,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十二五”时期的农产品要在保障吃“饱”的基础上,增加蔬菜、水果等植物类食品和肉禽蛋奶等动物类食品的有效供给。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竞争能力,是贵州“十二五”时期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其次,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循环农业,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服务业,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用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办法,减轻农业对资源、环境、人力的依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虽然,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十二五”时期,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培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

记者:“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

李昌来:新农村建设不仅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而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广大农民,发展依靠广大农民,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促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任务。2009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8.3%。所以,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是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要加大农业投入,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发展新活力。其次,要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鼓励农民参与就业创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而且能为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加工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贵州省林权制度的改革,将1.3亿亩集体林地承包给农民经营,将刺激林下经济、庭院经济和乡村旅游经济的加速发展,靠林业增收,靠生态赚钱,将成为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最应该统筹的是公共服务。要让国家财政资金更多投向农村,优先安排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服务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