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县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百强”如何转型 ③
江西南昌县: 重工不轻农 协调促发展
本报记者 赖永峰 梁 睿
南昌县农技人员下到田间地头指导洪灾后的生产恢复
南昌县向农民发放新农合补助
南昌县塔城乡党员助耕队帮助洪灾后的缺劳力困难户恢复生产

位于鄱阳湖畔的南昌县,素有“鱼米之乡”和“江南粮仓”之美誉,2009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5.3亿元,财政总收入24.13亿元。在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该县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实现了粮食稳步增产、农民稳步增收。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8.23%;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009年粮食产量81.7万吨,位居江西全省第三,连续7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70元,同比增长9.36%;本级财政投向农村比重达到29%。2010年上半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超过17.1亿元,同比增长6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25元,同比增长8.2%。

重工不轻农

工农业齐头快走

2002年,南昌县集中财力投入18亿元,在一片荒滩沙丘上建起了全省规模最大的县级开发区。仅用了三四年时间,就形成了汽车汽配、医药仪器、电机电器、轻纺服装、食品饮料五大支柱产业,向工业强县迈出了第一步。但与此同时,南昌县委、县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作为传统农业大县,95.2万人口中有77.1万在农村;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南昌县还承担着粮食外调的重要任务。

“扶持农业发展,就是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南昌县委书记肖玉文说。南昌县最终确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的发展战略,坚持土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同时采取“谁招商谁收税”的鼓励性政策,将县及乡镇所有的工业企业集中到园区,使全县86%的耕地列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南昌县坚持“多予、少取”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仅2009年县财政安排的粮食生产资金就达3079万元,比上年净增800万元;落实各类补贴资金1.32亿元,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南昌县围绕建设省城南昌一线“菜篮子”基地的目标,加快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他们围绕“2+4”主导产业框架(粮食、生猪+蔬菜、苗木、养鸭和养鳝),安排1300万元农村创业专项基金,着力扶持粮食生产大户、生猪养殖、“金十字”特色养殖产业带和“银三角”高效种植产业带、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家乐”经营实体的发展和品牌建设,目前全县有百亩以上种粮大户431户、“一村一品”专业村9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05家、规模以上“农家乐”经营实体20家、绿色(有机)食品品牌12个、产品96个。

位于南昌县塘南镇的皇禽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是江西省首个依法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年来,该合作社积极联系和吸纳当地肉鸭养殖生产大户作为合作社社员,全方位为养殖大户们提供肉鸭养殖技术指导和肉鸭销售等信息服务。合作社的社员,由于不愁销路,扩大养殖规模,现在每年收入增加一万多元。

此外,南昌县还积极发挥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经营。2009年,煌上煌集团、国鸿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成为推动全县食品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带动了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目前,南昌县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960多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4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仅2009年,就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4家,龙头企业全年销售收入达104亿元,出口创汇5150万美元,上缴税收2.1亿元。

财政倾斜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

南昌县积极落实中央要求,每年从财政中拿出400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2009年,南昌县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村点整治以“六改四普及”——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栏、改环境和普及沼气、普及有线电视、普及电话、普及太阳能和“三绿一处理”——农户庭院绿化、村内道路绿化、村庄四旁绿化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为主要内容,切实解决广大农民“喝干净水、用卫生厕、走平坦路、住整洁房、用清洁能源”等问题。全县172个村点7694户农户进行了改水改厕,硬化村内道路114公里,栽树19万棵。经过整治建设,大部分试点村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乱扔的现象少了,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打开水龙头,哗哗流出自来水,近日,黄马乡农民感受到了这种生活的便利,在南昌县有20多万农村群众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30%以上,比去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南昌县沼气受益农户也已达到一万余户,沼气能源的开发使用,让农民大步迈入低碳生活行列。

南昌县明确在3年内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全面覆盖的目标任务,使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根本改观。首先,今年将172个村点、县乡主干道及两旁100米范围内22242户农户和新农村建设点纳入农村垃圾处理试点,确保试点村庄保洁做到“五有”,即有垃圾池、有户用垃圾桶、有保洁员、有垃圾临时堆放点、有垃圾清运车等。其次部署了垃圾中转站建设工作。兴建7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和10座行吊式垃圾中转站,于2010年1月全部投入使用。同时县政府通过招投标集中采购100辆小型垃圾运输车并发放到各乡镇统一管理,有效保证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运输处理模式的正常运转。目前农村垃圾处理试点村庄共购置户用垃圾桶4.6万只,人力垃圾清运车881辆,建垃圾池760个,配备保洁员1059余名,建起了常年保洁队伍,强化了日常性管理和维护,全县村镇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水利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今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投入52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线路250公里,使近30万农村群众的用电标准基本上达到城网水平。

2009年,南昌县投入2.5亿元,完成了红旗总站和禾洲、永泉及象湖等泵站改造工程,组织实施了东山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赣抚平原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暨末级渠系改造一期工程;建设了泾口乡一万亩标准粮田,并通过竣工验收。同时现代农业标准粮田项目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共49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通过项目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2.14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59万公斤,受益农户12600余户。

以人为本

完善农民各项保障

南昌县从2003年开始就是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为了解决群众就医难,药价高等问题,南昌县在8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307种基本药物药价实行零差率:多少钱买来的,多少钱卖出去,医院运营费用由政府补贴。这一措施实施7年来效果明显:药品价格明显降低,8所中心卫生医院药价平均下降33.55%;看病费用明显降低,门诊次均费用下降26%,住院次均费用下降21%;门诊人数明显增多,2010年1-7月份同比增长19%;医院内部管理明显改善,药品网上统一招标、采购,实现了采购规范化。

“新农合”的推广大大减轻了南昌县农民看病的负担,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积极踊跃参保。肖玉文说,经济发展一定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前农村各项保障欠账多,现在要努力缩小这一城乡差距。为此,南昌县在农村医疗、养老、教育、文化设施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力投入。

南昌县积极加强医疗网络建设,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卫生医院,每个村都有一个卫生所,近几年来,新建乡镇卫生院面积2万平方米,改造1.7万平方米;村卫生所按3万元/所的标准建设,电脑、氧气瓶等配备设备1万元,使得农民有一个较好的就医环境。“小病不出村,一般的病不出乡,”塔城乡农民刘金鹏告诉记者,“现在不但看病方便了,而且更实惠了,乡镇医院住院能报销80%。”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昌县农民参加合作医疗有71.45万人,参加比例达96.69%。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公共卫生资源均等化,南昌县还建立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档案,为65岁以上的居民免费体检。

在农村教育方面,2003年以后,南昌县财政每年安排560余万元用于弥补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逐年增加。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公费医疗报销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2004年南昌县在全省县中率先推行农村教师医疗保险制度,并且县财政每年安排200多万元,为6400多名农村教师进行医疗投保,并建立了教师大病救助体系,使100多位重症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保证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县、乡政府投入1.5377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园建设,同时无偿划拨土地480亩,折合资金2.3亿元,全县72所学校被命名为“花园式学校”。通过这些措施,农村教学软硬件环境与城市的差距开始逐步缩小。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