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的军营里,上校军医杨仕春步伐沉稳而坚定。这位在战斗中失去双腿的英雄,20多年来在人生的战场上勇往直前、拼搏奉献。在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模大会上,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广大官兵和群众赞誉他是自强不息的无腿英雄、永葆本色的党员楷模;他那充满温馨的幸福家庭,也被表彰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
(一)
1985年,杨仕春在执行任务中失去了双腿。
他在疗伤日记中写道:“人生的路上,只要不畏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人生的精彩,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永不言败。”伤残后,杨仕春要迈过的第一道坎,就是重新站立和行走。1985年9月13日,伤后8个月,杨仕春第一次装上了假肢。撑着双拐站起来的瞬间,剧痛直冲脑门,他狠狠摔在地上,脸色煞白。接下来的日复一日,汗水浸透衣服,血水染红裤管。9个月后,他扔掉了一只拐杖;13个月后,拐杖换成了手杖;25个月后,他终于可以缓慢行走了。
在痛苦的“蹒跚学步”中,杨仕春也收获着幸福。1985年底,老家福建松溪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县委书记把新娘艾丽的手牵给他。县长告诉他,团县委、文化局等单位已准备好岗位让他挑选。然而,杨仕春早已把全部身心留在了军营。
杨仕春不能忍受永远被妻子照料的生活,重新锻炼生活技能,同样要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洗澡、上厕所、洗衣服甚至帮助妻子带孩子,这一切在经过“摸爬滚打”之后,杨仕春都得心应手。
重新行走起来的杨仕春,不满足于假肢的速度。又经过一次次摔倒、爬起,靠一双假肢骑上了自行车。
为杨仕春疗伤的医生感佩地说,按他的伤残等级,绝对创造了一个奇迹!
(二)
不能当躺着的英雄,要做事业的强者。杨仕春知道,没有事业的人生毫无价值。“我受党培养多年,血管中流淌着战友们的鲜血。我要用我的双手为部队做点事。”经过反复斟酌,杨仕春决定学习中医。锲而不舍终有成,几经寒暑,1993年5月,杨仕春以全省第三名成绩,考上了浙江中医学院。1995年底,他以全优成绩毕业,取得了中医学大专学历,拿到了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他告诉记者,那天,全家人正在吃晚饭,接到师里通知,让他第二天到师医院上班。终于可以继续为部队工作了,他和妻子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从立志学中医到走上医生岗位,8年时间里,杨仕春不仅完成了医学院的12门课程,还自学了30多册经典医学书籍,写下了50余万字的医案笔记。
杨仕春从不因自己是战斗功臣而搞特殊,也不因身体残疾而降低标准。他以感恩之心对待每一个人、干好每一件事。研制中药新配方,每一次他都要亲口尝一尝。有一次,为战士治病,药煎好后,杨仕春尝试过量,一连多日腹泻。有段时间,不少战士因病毒感染长时间咳嗽,需要鱼腥草和垂盆草等配药,但医院药房没有。杨仕春就骑着自行车到驻地乡下采药,装着假肢蹲不下去,他使劲弯下腰一棵一棵采。地上又湿又滑,一下子摔进了沟里,挣扎了老半天才爬上来。看到战士们服药后症状减轻,杨仕春特别舒心。
假肢对杨仕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双假肢,高档的要十多万元,中等的也要两三万元,而他3次换的都是几千元的普通假肢。医院几次要为他更换高档假肢,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是党和部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不能再给单位增加负担了。
(三)
部队医院驻在城乡接合部,向杨仕春求医的患者中,不少是外来民工和生活困难的群众,杨仕春总是替他们着想,坚持用“小药方”治好病。
打工妇女葛春花,今年4月以来左肋疼痛,有时痛得睡不着觉。大医院说做个CT查查吧,一问要花几百元钱,这是她一个月的收入,实在舍不得。她慕名找到杨仕春,诊断为肋软骨炎,开了18片消炎痛,只要一角八分钱。葛春花疑惑地问:“这药管用吗?”“放心吧,能治病的药就是好药。”杨仕春和蔼地说。两天后,葛春花肋骨疼痛基本消失了。这些年来,杨仕春中医复诊率100%,收到地方群众送来的锦旗13面、感谢信120多封。
群众的病痛永远牵挂着杨仕春的心。2008年初南方遭遇雨雪冰冻灾害,大批旅客滞留杭州火车站。杨仕春艰难地迈动假肢,连续7天为群众巡诊。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杨仕春不能到一线救援,但他和妻子向灾区捐去1.2万多元。而此时,他们购买经济适用房还差10多万元。
在杨仕春的影响下,师医院医德医风深受驻地群众赞扬,杨仕春也成为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