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煤经甲醇制烯烃是我国发展现代煤化学工业、实现国家石油替代战略的重要途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多年来不断研发甲醇制烯烃技术,并积极推动其产业化,相关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8月8日,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烃工业装置在包头投料试车一次成功;10月26日,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工业化技术许可合同签订,67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启动,这些成果奠定了我国在世界煤基烯烃工业化产业中的领先地位,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贫油、少气、富煤是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如何利用这一特点实现能源的多元化综合利用?甲醇制烯烃成为“以煤代油”,实现煤炭资源高效、就近、清洁、高附加值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包括主产混合烯烃(MTO)技术和主产丙烯(MTP)技术,是煤基烯烃技术路线的关键所在。20多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多次波动,国际上仅有美国、德国的两三家企业还在坚持研究,国内则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为代表,研发成果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DMTO课题首席科学家刘中民研究员介绍,多年来,大连化物所不断研发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在煤制烯烃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子。通过与企业合作,大连化物所研发的DMTO技术于2006年完成了万吨级工业性试验,并于2010年开始百万吨级工业化生产。
2007年9月,大连化物所、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与中国神华集团在北京举行了60万吨/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许可合同签订仪式,这也是世界首套煤制烯烃技术许可合同。
今年8月8日,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DMTO技术的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烃工业装置(年产60万吨烯烃)在包头投料试车一次成功,一周内已经生产出合格的聚烯烃产品,甲醇转化率和烯烃选择性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至今,神华包头项目装置一直运行良好,安全可靠,性能稳定。该项目的成功示范,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烯烃技术的商业化实践取得了成功,从而奠定了我国在世界煤基烯烃工业化产业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甲醇制烯烃技术的国家需求和市场前景如何?刘中民分析,乙烯、丙烯都是极其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主要依赖于石化路线生产,但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石油进口依存度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石化路线生产乙烯和丙烯产品的发展,并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构成了威胁。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我国乙烯当量需求量约2484万吨,产量约784万吨,供需缺口约700万吨;丙烯当量需求量约1905万吨,产量约1315万吨,供需缺口约590万吨。由此可见,乙烯和丙烯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而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限制了石化路线生产低碳烯烃的发展,甲醇制烯烃技术以我国相对富裕的煤炭资源作为原料,其优势就更加明显。
今年5月,大连化物所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联合,又开发出了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DMTO—II),并完成了工业性试验,进一步提升了甲醇制烯烃过程的经济性,也使我国的DMTO技术在国际上持续保持领先地位。DMTO—II技术相比DMTO技术,热量利用更合理,烯烃收率更高,每吨烯烃甲醇消耗降低10%以上,大幅度降低了烯烃生产的原料成本。
10月26日,首份DMTO—II工业化示范项目技术许可合同签订,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在走向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陕西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180万吨/年煤制甲醇、67万吨/年甲醇制烯烃及配套项目,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中国三峡集团总公司共同出资178.65亿元建设。项目包括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动力、供排水等10个单元,将采用8.6兆帕压力等级水煤浆气化技术、先进空冷与甲醇合成技术,以及新一代甲醇制烯烃工业化技术等数项世界先进技术工艺,整个装置具有技术先进、综合能耗低、资源利用充分、环境优良等特点。建成后,每年可转化煤炭3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
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认为,新一代甲醇制烯烃工业化技术的开发,是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模式的一次探索,是我国新型煤化工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开辟了替代石油生产烯烃技术的新路线,对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紧缺局面、维护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促进新型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已经形成各方联合的新局面: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源源不断地提供可供放大的实验室中试成果,合作企业提供资金和场地进行工业性试验,以核心技术和催化剂工厂的实体做支撑,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专业技术销售和服务,以期大力推动甲醇制烯烃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使科学技术真正为国家经济建设出力,造福大众。
刘中民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固体酸碱材料合成与应用研究,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973”计划先进个人等奖励。
课题组联系方式:
wangliang@dic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