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变发展方式调研行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扶持篇
合肥:让科技成果长成大产业
本报记者 王 玲 白海星 文 晶
  图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角。

  从刚刚落幕的2010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上传来喜讯,合肥市共签约自主创新对接项目148个,签约总额501.4亿元,比去年增长28%。这批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成果,将在合肥完成转化与产业化,为合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注入新的活力。

  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是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丰富。近年来,合肥充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不仅主动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还有意识地从源头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合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统计,2005年—2009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从312户发展到626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488亿元增长到1445亿元,年均增长31%;增加值由128.5亿元增长到440亿元,年均增长36%,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3.8%提高到2009年的21%。今年1月至9月,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1420.74亿元,增长40%。

创新政策似“雨露”

  ———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由企业购买或成果单位自行在我市首次实现产业化,销售收入在100万元—300万元的,给予10万元奖励;在300万元—500万元的,给予30万元奖励;超过500万元的,给予50万元奖励。

  ———高校、科研院所、留学回国科技人员携带具有发明专利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来我市创办企业的,当年注册且当年有销售收入的,给予企业注册资金50%、最高200万元资助。

  ———支持专利发明创造及产业化……

  翻开今年3月31日合肥市政府印发的《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仔细阅读便会发现,34条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中,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就有14条。

  “支持自主创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是说在嘴上的口号,合肥出台了一系列高含金量、操作性强的政策,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营造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环境。”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说。

  近年来,合肥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及《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实施细则》、《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政策文件,从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芯硕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就是合肥诸多优惠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芯硕半导体董事长刘钧告诉记者,“3年前,我们几个‘海归’带着制版光刻机的相关技术回国创业,最初是在租来的房子里搞研发。后来合肥市经济开发区给我们提供了400平方米左右的研发场所,又划给我们300亩地,以代建方式为我们建了厂房、办公楼、技术开发中心。代建费用全部是银行贷款,利息前几年是全免的。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开发出来,芯硕的光刻录设备形成了7个系列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仅今年上半年,我们的订单金额就达到了1亿多元。”

  合肥市科学技术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郭子伦说:“不仅芯硕半导体,东芯通讯、科大讯飞等企业都涉及到高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对于它们,我们都按照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政策,在资金支持上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给予连续支持。同时,我们灵活运用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进一步放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就像及时、温润的雨露,让科技成果在合肥长成了大产业。如今,合肥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语音合成、动漫、雷达制造等领域,拥有的国内、国际领先优势技术已经基本实现产业化。以此为支撑,新能源汽车、新型平板显示器、电子信息、量子通讯等新兴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合肥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构建平台做“土壤”

  在合肥市高新区一大片繁忙的施工工地上,一栋栋规划整齐、美观简洁的大楼正拔地而起。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国明介绍,“我们正在建设的是合肥创新平台的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这个创新平台建成后,将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的物理空间。”

  建设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任务。合肥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朱策表示,合肥正花大力气建设的“一中心、三基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及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创新平台,不仅面向本地,也是服务安徽、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服务平台。

  其实,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2007年,合肥就按照“聚集科技资源、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资引智”的思路,建立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

  目前,该中心已建成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科技合作、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专业技术、投融资和人才等8大平台,集聚了高校院所各类科技资源,收集登记科技成果1347项,仪器设备1176台(套),企业技术需求项目329项,备案专利1610项,知名专家1989人,科技中介机构200家。

  “所有1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都集中在这个中心,包括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等。中心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等提供了找仪器、找成果、找专利、找资金、找项目、找政策、找专家、解难题等‘一站式’服务,降低了创新创业成本,有效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朱策说。

  安徽皖投力天世纪空气净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是在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家企业。站在位于合肥高新区香樟大道168号宽敞明亮的办公区,力天世纪总经理郁起明颇有感慨地说,“3年前我带着自己的技术成果开始创业,一直面临资金困难的窘境。去年10月,通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牵线搭桥,公司获得安徽省投资集团1200万元投资,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强了发展后劲。今年,公司预计完成销售收入2500万元。”通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这一平台,许多怀揣梦想的科技英才,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同时,光电色选机、气象雷达、大型电力保护设备、电源转换设备、干扰素的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胶、基因重组葡激酶等一大批高科技成果和产品,也在合肥顺利实现产业化。

  除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合肥还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了合肥语音信息研究院、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平台,旨在通过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搭建平台的同时,合肥积极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区域创新。仅合肥高新区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孵化器已由初期为创业企业提供一些硬件设施和优惠政策的简单服务,逐步拓展到基础设施、创业辅导、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交流培训等。目前,合肥高新区符合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有69家,其中45家是孵化器毕业企业,占65%。

  “合肥构建一流的载体环境,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好各类创新创业载体,为的是更好地‘筑巢引凤’,使之成为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创新、创业、创造人才的聚集地。”孙金龙说。

搭建“通道”促对接

  科技成果转化难,症结在于科技与经济的割裂,成果与市场的脱离。正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合肥注重通过促进产学研资介战略联盟的有机结合和高效对接,从源头上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

  合肥有一个自主创新项目库,目前入库项目已有1110个,总投资2944亿元。“这些项目来自高校院所、县区以及招商引资,我们会不断进行筛选、梳理和更新。一个项目什么时候能出产品,什么时候能引进战略投资者,我们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推动它们尽快产业化。”朱策说。

  围绕重点产业,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的紧密结合,搭建公共实验室,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政府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创造条件引导高校院所面向特色产业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强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为了让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合肥完善院校与地方合作机制,建立了市领导与高校院所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工大等高校院所召开联席会议,推进资源整合。

  同时,合肥还积极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各类科技项目推介会、对接会,给科技成果找企业、找市场。已成功举办十届的“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也已成为合肥加强科技成果、金融资本、高端人才以及政府与企业等要素集聚、对接、互动、合作的重要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还积极参与了安徽省科技创新试点省建设中实施的“科技路路通”工程,建立了安徽省“科技路路通”合肥分中心和20个创新服务站。“这个信息沟通交流体系的构建是金子塔状的,上面是省中心,下面是各个地市的分中心,再下面就是创新服务站,设立在产业园区的孵化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和融资机构之中,各方面的需求信息、项目信息、融资信息、专家信息、人才信息等,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合肥市科学技术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处长袁程说。

  通过打通创新的各个环节,合肥已经形成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合肥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31次,推介发布成果868项,完成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20.3亿元。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