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积极进展,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平均高于13%的增长速度。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工业还积极实现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在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兼并重组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回顾“十一五”我国工业经济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最大难题是什么?展望“十二五”,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主要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
李毅中:首先,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我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按国际产业分类,在2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目前我国钢铁、建材、纺织服装等7大类行业名列全球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位,钢铁、水泥、汽车、服装、家电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7%,高于同期GDP增长6.6个百分点,“十一五”前4年工业年均增长13.5%,为同期GDP增长1.3倍至1.4倍。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跃升。载人航天、绕月工程、高速轨道交通、TD—SCDMA、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截至2009年底,依托工业企业建设了127个国家工程中心和63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到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0.7%。
第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工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标准煤2.05吨,“十一五”前4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为实现全国完成万元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2009年,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分别降至619千克标准煤和4.4吨新水,年均下降4.6%和16.1%。
第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式发展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日渐深化,CAD、产品数据管理等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中普遍使用,制造执行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等自动化控制技术已大量应用于生产流程控制,大中型企业已大多采用ERP、供应链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8万亿元,是2005年的3.15倍,已占同期社会零售总额的10%。
第五,在吸纳和带动就业中的支柱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今年1月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8925万人,同比增加598万人,同比增长6.7%,工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36%。全国各类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面临两大任务,即在保增长的同时调结构、转方式,请您介绍一下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和目前进展情况。
李毅中:“十一五”期间,面对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一揽子投资计划和促进政策,工业在保增长、调结构两个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工业增速快速回升,成为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国家及时出台一揽子投资计划以及10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工业实现止跌回升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2008年6月份工业增幅为16.1%,2009年年初降至最低点3.8%,经过16个月的艰苦努力,在去年底工业增长又回到16.1%,工业月增幅快速回升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力度加大,先进产能比重明显提高。去年和今年中央财政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达8964项,带动社会投资10190亿元,拉动系数达到28倍,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经过艰苦努力,“十一五”期间预计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11172万吨、6683万吨、10538万吨、663万吨、34000万吨和1030万吨,约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深化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三是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行业和企业单位综合能耗逐年降低,电解铝单位电耗、燃煤机组每千瓦时煤耗等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十一五”前4年,年耗能18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节能约1.3亿吨标准煤。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8.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6%。开展187个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循环经济试点,启动机械装备再制造试点。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等综合利用取得突出进展。2008年、2009年两年推广节能灯2.1亿只、2009年高效节能空调500多万台,家电以旧换新回收旧家电突破500万台。在13个城市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
四是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工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重点行业联合重组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11家大型钢铁集团粗钢能力超1000万吨,产业集中度已达到43.5%,较2005年提高7.9个百分点;5家汽车企业集团销量超百万辆,产业集中度达到71%。1500多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东部沿海省市工业园区实现产值已占到本区域工业产值的50%以上。
五是中小企业活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国中小企业1023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加上近3000万户个体户,总量达到4000万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同时,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继续保持了发展活力。
记者:“十一五”在完成工业结构调整目标任务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些难题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李毅中:从工业部门看,结构调整面临两大突出难题:一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二是存量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比重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难以为继。“十一五”时期淘汰了一半左右的落后产能,未来一段时间淘汰落后的任务仍很艰巨。
针对这两个突出问题,工信部在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调整存量。一是加大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力度,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把品种质量建设提到战略高度,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优化增量。一是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大力推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优化投资结构,坚决控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三是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完善产业政策功能;四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记者:“十二五”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李毅中:“十二五”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工业的增加值率,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工业增加值率能否提高,这是解决工业发展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
“十二五”时期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要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坚持存量调整优化和增量严格准入相结合,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一批产业联盟;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第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系,高度重视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注重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促进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信息化为我国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潜力所在,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促进工业化为城镇化创造了条件,信息化提高了城镇化水平,加快了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