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战高原创奇迹
————兰州军区某工兵团高原施工纪实
本报记者 姜天骄 通讯员 张应翔 毛德海
岩石虽坚硬,但挡不住官兵战天斗地的决心。 李 澍摄

  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兰州军区某工兵团年轻的官兵们,历经7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挑战极限,争创一流,创造出世界海拔最高的工程建设奇迹,展现了钢铁工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采。

战胜高原才能体现钢铁工兵的价值

  7年前,兰州军区某工兵团奉命登上高原,展开施工。

  初上高原,头痛眩晕、胸闷气短等高原反应,考验着官兵们的生存能力。为了战胜高原反应,官兵们晚上睡觉用背包带勒着头止痛;为完成施工任务,展开“为了工作多吃一点”的吃饭比赛。施工头两年,没有房子住,官兵们睡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帐篷里。士官王长存回忆当时的情景,“高原突如其来的狂风经常把帐篷卷走,大家只好找个背风的洼地挤在一团,人人都经历过‘冰雕’的滋味。”

  生存环境异常险恶,施工难度更是超出想象。工程掘进阶段,风钻手举着30公斤重的风钻在岩壁上打孔,几分钟手臂就会酸软无力。岩石粉尘从钻孔中喷射而出,打在脸上。岩石爆破后的硝烟和碎石打得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许多官兵窒息晕倒,醒来后,用水打湿口罩,又冲进硝烟。

  工程进行混凝土被覆时,由于钢模台车与岩壁间空间狭小,官兵们只能拖着50公斤重的振动器,爬到几米高的拱顶上振捣混凝土。很多官兵的肩、肘、膝盖都磨出了鲜血,皮肤被混凝土烧得红肿糜烂。

  高原山体结构复杂,塌方不断,官兵们随时可能与“死神”碰面。2007年4月25日的一次塌方,要不是指导员允宝胜反应敏捷,指挥果断,他带领的8名战士早已粉身碎骨。150多方垮塌的岩石,把一台装载机砸成了“麻花”。

  2009年6月24日的一场暴风雨,将40多公里的道路冲得荡然无存,官兵们在抢修时出现群体性高原反应,9名官兵生命垂危。南疆军区紧急出动直升飞机展开救援,把他们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环境艰险、工程艰难都压不垮工兵团官兵的顽强意志。“我不信我战胜不了高原,我要和战友们并肩作战……”这是一营三连战士黄渝给正在高原施工的指导员张伟强写的第三封信,他因身体原因三次离开高原。然而,“钢铁工兵只有战胜高原才能体现生命价值。”在黄渝的坚持下,领导终于批准他重返高原,这一干就是9个月。

越困难越能激发官兵的创造精神

  高海拔寒区施工,摆在工兵团面前的任务异常艰巨。面对组建时间短、人员成分新、设备技术差、施工经验缺等诸多困难,工兵团党委充分激发官兵们的聪明才智,讲科学、重创新,讲苦干、重巧干。

  官兵们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先后研制出混凝土注浆机、砂石料人工筛分机、移动作业平台等20多种简单实用的施工器材,使施工效率提高20%,施工成本降低10%。

  随着掘进不断延伸,官兵们发现搭脚手架作业耗时费力,影响进度。营长侯作权带领战士想出办法,将卡车改装成高低可升降、左右可拓展的凿岩车,使一个作业循环由20个小时缩短至8个小时。

  在某施工地段,山体险峻,坡度陡峭,施工难度很大。按传统的分段爆破法施工,不仅费时费力,人员安全也难保证。官兵们集思广益,最终形成“相向钻孔、分段装药、同时起爆、整体加固”的施工方案,一次爆破成功。

  “越是困难,就越能激发广大官兵的创造精神。”政委任秉涛提起这支英雄的部队充满自豪。7年里,官兵们先后探索出10多项施工工艺,为高海拔寒区的施工作业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高原施工条件恶劣,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团党委把安全施工作为头等大事。上工抓炸药火具和人员安全,下工抓施工管理和隐患排查,坚持“工前交代,工中检查,工后讲评”、“每周安全检查,每月安全形势分析,每季度安全评比”。官兵们还设计改装了工程作业台车,制作了安全防护网,有效提高了施工作业的安全性。

  正是凭着强烈的创新意识、精品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奉献意识,工兵团承建的70多个分项工程,全部达到设计指标。

无坚不摧是因为有一个坚强堡垒

  钢铁工兵团无坚不摧,是因为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7年来,团党委“一班人”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激励官兵奋勇拼搏、争创一流。

  团长黄明付是施工一线最老的“兵”,从营长、副团长到团长,7年来他率领官兵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施工奇迹。2004年7月,作为工程先遣营营长,黄明付组织有施工经验的官兵加班加点,编写出《施工常识手册》,并结合自己曾参加过的野外施工经历,为官兵讲解施工常识。2006年8月,某工程进入攻坚阶段,由于围岩结构不稳定,出现近百次大小塌方。黄明付连续几天几夜不下工地。在他精心指导下,险情逐个排除,作业顺利展开。

  2007年8月,团原参谋长周兴东带领官兵对一处岩层实施爆破,由于岩石不稳,碎石不时坠落,需要人在高处排险。周兴东甩下一句:“我有经验,我上!”把绳子往腰上一扎,悬在半空,连续作业7个多小时。

  2008年6月15日,政治处主任向良鸿带领的车队,被困5000多米的冰雪达坂,随时面临冻死饿死的危险。他果断下令战士撤离,自己坚守长达6个多小时,直到救援官兵抵达。

  六连连长程晓飞连续多年参加施工,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胃病,但碰上高危作业,他仍是第一个上。

  近年来,工兵团党委把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转化到施工中来,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工作走前边,吃饭在后边,睡觉靠门边”,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干部。

  工兵团先后有57人受到军以上表彰,18人荣立二等功。团党委被表彰为“全军先进团党委”,团队连续6年被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团队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所有建制连均跨入“先进连队”行列。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