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案例剖析③“中心镇崛起正当时” 
从“中心镇”到“卫星城”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集士港镇采访记
本报记者 万建民 郁进东
  集士港镇中心小学新校园于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可容纳在校学生1800人。

  无论从人口规模、土地面积还是经济总量来看,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集士港都只能算是一个“小”镇。但这个小镇不仅位列141个省级中心镇之中,2009年更成为宁波市重点建设的7个卫星城市试点改革镇之一。

  “区位优势是集士港入选的重要原因。”集士港镇镇长叶天奔说,集士港镇处于鄞州西部片区的中心,而鄞西片区开发密度较低,有大片可以“白纸上画画”的待开发空间;另一方面,集士港镇又与宁波中心城区毗邻,到宁波市中心海曙区只有10公里,受城市功能外溢的影响较大。区位上的这两大特征,决定了集士港作为“连接城乡的战略节点”,对接城市、辐射农村,在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从“中心镇”到“卫星城”,集士港的角色无疑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建设卫星城市,不仅意味着经济上要实现从乡镇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发挥辐射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集士港镇党委书记陈虹说。

经济转型

 “善待外来建设者”这种独特企业文化的形成,代表了集士港经济转型的方向: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

  集士港最初广为人知,源于一根蔺草。

  上世纪90年代,这里被称为“蔺草之乡”,蔺草种植和加工是镇上的支柱产业,也成就了众多“万元户”————这意味着当时集士港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

  从蔺草赚到“第一桶金”的当地农民,很快就投身到当时乡镇工业发展的热潮中,集士港工业化开始起步。“那时的工业项目大都是低端的、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叶天奔说,集士港工业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蔺草加工和其他简单加工工业。

  虽然起点不高,但人们还是很快就发现了工业化带来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蔺草种植面积无序扩大,加上分散的农民对市场信息缺乏及时准确的把握,集士港蔺草滞销,分散的“小农业”让集士港农民明白了什么是市场风险。在那场风险面前,及早从种植转型做蔺草加工的农户,受到的损失明显比较小,而彻底转型做其他工业项目的,则更是毫发无损。

  “在这种明显的示范效应下,很多有资金、有胆识的农民都开始尝试着创业,镇里专门规划了1.2平方公里的‘私营工业开发区’,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叶天奔说,这是集士港工业从自发发展到开始有意识规划布局转变的重要一步。

  那时的招商工作非常艰苦,“周围就是大片农田,道路、环境甚至水、电等工业生产必要的要素保障都没有到位,大项目根本招不进来。”叶天奔说,当时一亩工业用地只需三五万元,不管什么项目只要来了就给地,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靠着这些现在看起来很低端的产业,集士港镇的工业一步一步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蔺草制品、塑胶制品、机械五金、轻纺服装等支柱产业。

  君禾泵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阿华从3台注塑机起步创业,见证了集士港工业化的整个过程。今年上半年,君禾泵业有限公司产值超过2亿元,花园泵等产品在欧美市场销量大幅增长。

  “当初工厂里招的都是周边的农民,现在本地人不到30%。”张阿华说,外来务工者比例大幅上升,企业要想留住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就得考虑员工的生活、休闲、学习等方方面面,形成关爱员工、和员工分享发展成果的企业文化。

  在君禾泵业,普通工人可以拿到工龄工资,中层管理人员可以住进公寓宿舍,部分高层管理人员还配送了股份。“我们这样做,就是看到企业里外来务工人员已经占到绝大多数,必须想办法留住他们。”张阿华说。

功能升级

  集聚人气的关键,是城镇功能要升级,以满足人们“在集士港过上城市生活”的需求。不仅如此,集士港还希望吸引城里人到镇上消费

  企业发展离不开外来务工人员,集士港镇的发展也是同样道理。

  “这么多外来务工人员如果只是在集士港打工挣钱,没有消费,集士港就难以实现从乡镇经济到城市经济的转型。”集士港镇党委书记陈虹很认同张阿华的观点:企业要尽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待遇,留住人才;地方政府也要努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环境,集聚人气。

  集聚人气,正是集士港从“中心镇”到“卫星城”转变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而其中的关键,则是城镇功能要升级,以满足人们“在集士港过上城市生活”的需求。

  “乡镇经济再发达,也是以第二产业为主,我们要向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叶天奔说,这几年他们鼓励有污染的老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改造,同时引导新引进资金主要投向商贸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2009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1%。

  这种经济的转型,带给当地群众的切身感受,就是“住在集士港也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了”。

  30岁的杨贵龙原先是集士港镇杨家村人,2005年整村拆迁,一家人在集士港镇上的井亭社区分到了4套共300多平方米的房子。“自己有了车子,进城很方便,不过现在消费都在集士港。”杨贵龙说,镇上新开业的利时购物广场有超市、商场,集休闲、娱乐于一体,全家人都喜欢去。

  让城里人到集士港镇来消费,这是集士港建设卫星城市的一个重要目标。叶天奔坦陈,在集士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中,房地产占到很大比例。

  “客观上,集士港离中心城区很近,近年来中心城区的拆迁户大量迁居到集士港;而本地居民大都通过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途径解决住房。”叶天奔解释说。

  近年来,集士港先后启动新的中心小学、中心卫生院和体育文化广场建设,还引进了奥特莱斯、绿色生活广场、设计广场等商业项目,希望以完善的配套来带动中小企业总部经济的发展,从而集聚更多消费能力强的人群。

  叶天奔说:“宁波中心城区工业外迁,集士港的省级工业园区望春工业园是重要的承接地,我们通过提升城市功能来发展中小企业总部经济有独特的优势。”他希望城市功能提升的过程,也是集士港从乡镇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的过程。

政策创新

  公共服务向下延伸,需要足够的财力支撑。政策创新的目标,是要建立新型的社会管理体系,来适应由镇到城的转变

  从农业镇到工业镇,从“中心镇”到“卫星城”,集士港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镇的功能也在随之改变。

  从副镇长岗位退休的赵素珍,当起了集士港第一个农村社区“明馨社区”的居委会主任。这个社区6300多名居民大部分是农民,其中将近1000人是外来人口。“我们要让农民习惯城市生活,对社区产生亲近感。”赵素珍说,他们组织粽子节、百家宴、纳凉文化节等居民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社区巡逻、为老年人上门理发等活动,使这个农村社区的邻里关系特别和睦。“居委会就是替居民‘跑腿’的。”这样一来,居民们都爱往居委会跑,外来人口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明馨社区的便民措施,正是集士港镇公共服务向下延伸的结果。以医疗为例,集士港镇每年支出5000万元,建起了13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镇形成了“15分钟医疗圈”。社保服务同样延伸到了村级,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室,医保、低保等稳步推进城乡接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18周岁以上群体全覆盖。

  公共服务向下延伸,需要足够的财力支撑。在这方面,宁波市和鄞州区对集士港镇给予了大力支持。“按照宁波市委、市政府批复的试点方案,集士港将设立财政局和地税分局,具有更大的财政自主支配权,同时职能部门下放了大量执法权。”叶天奔说,这是一个试图探索建立中心镇新型社会管理体系的改革方案,方案最大的亮点是财权、事权更加趋于对等。

  对集士港居民来说,这意味着工作、生活多了许多便利,原先要上区里办的事情,现在在镇里就可以办了;原先不能享受的一些公共服务,现在也逐渐能享受到了。

  集士港镇党委书记陈虹说,到2015年,要把集士港镇建设成为鄞州西部片区兼具现代城市风韵和地域文化底蕴的“新城市”、宁波中心城区西部兼具新型产业特色和江南水乡魅力的“新门户”,必须延伸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