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每周经济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连市在创新中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
开设在社区内的生鲜连锁超市由于物美价廉、购物省时方便,受到居民的青睐。          本报记者 李天斌摄
社区超市内蔬果品种丰富。       本报记者 李天斌摄

  社区生鲜超市,是介于农贸市场和大型综合超市之间的一种新生超商业态。两年多来,这种开设在百姓家门口,以满足日常副食品和瓜果蔬菜需求为目标的超市,迅速走进了大连市的众多社区———

  对于家住大连市沙河口区促进路附近的居民来说,“庄稼院生鲜超市”开业是个令人开心的日子————米面油、肉蛋奶和蔬菜瓜果摆到了家门口。居民李大娘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买菜得到几里地之外的超市和农贸市场,今后就方便多了!”店主于咏梅则感慨道:“如果没有市政府的支持,我也不能这么快就把这个店开起来,真得好好感谢政府呀!”

  这是于咏梅自今年8月20日开张首家“庄稼院”后,参照第二代示范店的模式开设的又一家社区生鲜店,同时也是大连市政府在建设社区“菜篮子”便民商业中支持企业开设的第190家社区生鲜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从店内环境、营销形式,还是在经营模式上,这种新型的社区店都有别于传统的社区菜市场或农贸市场。它们的出现有效弥补了社区商业设施的不足。

小店关乎大民生

   2009年和2010年,大连市把每年开办100家便民利民的社区生鲜超市列入政府承诺的为民所办实事项目,把社区菜店建设视作准公益性基础设施,加大扶持力度。该市主抓商业等项工作的副市长孙广田表示,社区菜店虽然小,但“小店铺关乎大民生”,办好小店,就是为老百姓办好事,让百姓得实惠。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大连商业引进大型超市的时间较早。上世纪90年代,众多国内外品牌超市与大连本土的大商超市一道涌进大连区域性商业中心,或与开发商绑定入驻住宅小区。在这一过程中,大连传统的社区副食品店、菜市场受到大超市、大卖场和早夜市、马路市场的多重挤压,夹缝求存,数量急剧萎缩。

  一边是大超市快速发展,另一边是不少居民区守着超市“买菜难”。人们愈加发觉,大型超市亦非“万能”。一些社区居民告诉记者:“有些大型超市的副食品经营与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不匹配。另外,谁也不可能天天去大超市购物。我们随机购买或者经常性购买的油盐酱醋、瓜果蔬菜等,不如在家门口菜市场来得更方便。”

  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加快发展社区配套商业已成为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需要。为此,商务部明确提出了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鼓励购物、餐饮、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以连锁经营方式进入社区。

  大连市政府于2008年起发展社区便利商业,并将建设社区“菜篮子”工程纳入议事日程。按照市服务业委员会制定的规划,以及“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该市社区菜店的布局重点放在“社区居民有呼声、周边商业不发达,肉蛋菜等副食品购买不方便的社区内”,尤其是新建住宅小区,重点鼓励社区菜店连锁经营,发展专业化物流配送。

  2009年,大连市在争取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资金支持的同时,地方财政拨出700万元的专款支持社区“菜篮子”工程。

  有政府支持的社区生鲜超市项目,吸引了众多有志于创业的人们。近3年的时间里,大连先后涌现出白云、艺峰、奇多多、百果园、庄稼院等多个充满活力、给社区百姓带来便利的商业品牌。在这些店铺中,艺峰生鲜超市发展最快,目前已开业8家,其余的投资者也正在或选址,或洽谈,或装修当中。

物美价廉人气高

   干净敞亮的白云生鲜市场,是在大连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由一处废弃的锅炉房改造而成的新型生鲜市场。王桂莲是这里的一位水果经营业户。有了生鲜市场这个稳固平台,经营了十几年水果的她,如今大显身手,与果农开展“契约式”订单经营。“现在我们超市卖的桃子都是采自大连农村瓦房店的桃子种植基地。今年春天签的合同,共计4万多斤。”王桂莲告诉记者,有了这样的直采基地,她卖的桃子不仅质量好,价格也便宜,“别人卖每斤3.3元的桃子,我这里每斤的价格只有2.5元,质量不打折。”

  与王桂莲的订单销售相比,庄稼院生鲜超市的蔬菜水果则实现了自产自销“一条龙”,少了不少中间环节。店主于咏梅家里有70亩地和12个蔬菜水果大棚是庄稼院超市殷实的“菜园子”。每年产出20多个蔬果品种,可让社区里的居民随时尝鲜。不仅如此,于咏梅还在庄河市的光明山镇租地建了草莓生产基地,联合当地农户成立了草莓专业合作社。她表示,随着庄稼院店铺的增加,她会把苹果、地瓜等更多的农产品销到城里,带领更多的乡亲一起致富。

  艺峰生鲜连锁超市第8家店铺————秀月店在8月底正式开张,令店主尚海峰没有想到的是,300多平方米的超市有着超高的人气,所有的收银台都忙得不亦乐乎。正在购物的张大妈道出原因————这家店没开业之前,这里的居民一般是到附近的马路市场,或者坐公交车到两站地之外的集市上买蔬菜瓜果。“这家新超市蔬果新鲜,物美价廉又省时方便,当然一开业就成为大家购物的首选。”记者打听了一下,周边新老小区的住户约有几万户,所以小超市有着足够的消费支撑。

  “如果以后这些新楼盘都住满了,这个小店的面积还需要扩大。”店主尚海峰说。今年刚30出头的尚海峰,十几岁就跟着父母在“大菜市”里做蔬菜水果的批发生意,因此谙熟蔬菜水果的产地、价格和市场销售等流程。用他的话说,哪个果甜,哪个果酸,哪种黄瓜放几天不掉刺儿,一看就知道。他告诉记者,在大连地产蔬菜生产旺季,艺峰生鲜连锁超市里的蔬菜水果有70%是直接采自大连北部农村的,有的产地多年来已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余蔬菜水果品种即使是从市内批发市场进的货,他们也尽量赶早去进“一手货”,以保证品质,降低进价。

  “几年前,我曾在华北路的车家村道边开了一家80平方米的蔬菜水果专门店。平均1天1万多元的销售业绩让我看到这一市场的良好前景。可惜,小店开了不到半年就被门口马路市场的无序竞争挤垮了。”尚海峰说,4年前,他又在百合山庄附近重新开了一家300多平方米的艺峰商场。当他去年对商场重新翻修时,恰好赶上大连市政府建设“菜篮子”工程发展社区商业的好政策。“一个店连装修带房租下来,怎么也得投入五六十万元,而政府的补贴可以解决30%的资金。”政策的扶持让他有了信心。去年至今,尚海峰很快连开了8家生鲜超市,目前还有四五家超市或装修,或在洽谈之中。

创新流通新模式

  做了30多年批发和零售商业的市政协委员赵丽华曾给大连市市长李万才写过一封言辞意切的信。她在信中写道,“造成我市和社区生鲜市场蔬菜价格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流通环节中间商贩多,层层加价。目前,我市地产菜的流通大多是经过这样几个环节:菜农————地头收购商贩————批发交易市场————送菜商贩————生鲜市场(马路地摊)————居民消费者。经过这么多的中间环节层层随意加价,蔬菜从地头到百姓餐桌,就翻了一两番之多。我市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总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产地批发市场发展滞后,地产菜经过收购者的一再压价,菜农因收入少影响生产积极性;消费者也因中间环节的加码抬价而额外多付出费用。”

  赵丽华建议市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投资兴建几个大型农产品批发配送中心来平抑菜价,直接把菜配送到各社区生鲜市场,保证向社区百姓供应物美价廉的绿色蔬菜。进而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社区生鲜市场的蔬菜价格。

  事实上,赵丽华的建议与大连市政府建设“菜篮子”工程的思路不谋而合。记者从大连市服务委了解到,该市为增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集散和辐射功能,将重点规划建设4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一是建设旅顺口区农副产品国际物流中心项目,使其成为联结南北、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二是在城乡接合部建设100万平方米的具有一级批发功能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三是在瓦房店和庄河市建设产地型批发市场,解决农产品“难卖”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这样就减少了中间环节,一方面让菜农得利,另一方面让百姓受惠。下一步,还将研究通过企业联盟、推进社区菜店连锁经营、实现统一配送,创新大连“菜篮子”商品流通新模式。副市长孙广田向记者透露,为进一步疏通农副产品的流通网络,市政府已决定对特大型农副产品市场、综合性市场、大型配送中心、农贸市场改造、便民菜店和早餐店的建设要给予更大力度和实质性的支持。

图1 开设在社区内的生鲜连锁超市由于物美价廉、购物省时方便,受到居民的青睐。          本报记者 李天斌摄

图2 社区超市内蔬果品种丰富。       本报记者 李天斌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