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张掖
探索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之路
本报记者 李琛奇 实习生 张冬梅

  张掖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张掖是一座坐落在湿地上的城市。”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说,水文化是张掖最具特色的文脉,也是历史上张掖的城市特色。张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扬长避短,保护湿地,并巧做水文章,以生态建设弥补工业不足的现状,探索出了一条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子。

打湿地牌

  夏季,人们若走进初具雏形的张掖市滨河新区,就会看到2000亩湖泊碧波荡漾,湖水映蓝天一色,远山悠悠,林带脉脉。

  张掖市傍依黑河,拥有最大的城郊型湿地,陈克恭说,“做好湿地文章,是张掖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张掖不同于其他干旱区城市的重要亮点。”

  为了彰显张掖“戈壁水乡”、“湿地之城”的特色,2008年8月初,张掖市成立了湿地管理委员会,按照“集中连片,集约经营”的要求,将湿地项目核心区域的2600亩开荒地整体退耕,围栏保护,恢复为湿地,使张掖湿地核心区湿地集中连片达到10000亩以上。通过实施“引水入城”、环城水系统恢复、清污分流等多项水系恢复工程,并将原先的沙石料场建成了面积约133公顷的湖,实现了与城市原有水系的对接,使戈壁水城的原生态特征重新显现。

  目前,张掖已经形成“湿地之城”的初步框架:以黑河干流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的61.5万亩湿地为主,合理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建立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市区北郊2.6万亩湿地区域,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以张掖城北1860亩湿地和东关500亩芦苇池,建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走生态开发之路,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滨河生态新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人居条件。

  “在完善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我们将甘州城北作为生态新区,按照建设滨河新区、开发城市北郊‘金边带’、打造张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的‘一区一带两园’思路做了总体规划。”张掖市黑河湿地管理局副局长孔东升告诉记者,张掖利用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引黑河水入城,最大限度地将城市湿地特色展现出来。2009年,张掖湿地保护3个国字号工程申报相继成功:11月20日,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2月3日,张掖城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12月23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复。

  “湿地保护工程的深入推进,在更高层次上塑造了崭新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扩充城市承载力。”陈克恭说,“把湿地水韵融入城市,将会使之成为吸引项目投资、聚集生产要素、配置资源的有效平台,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力带动循环经济的支撑点。”

做水文章

  “穿过张掖境内的黑河,是哺育了张掖和额济纳两大绿洲的母亲河,在沙漠戈壁包围的河西走廊,黑河是重要的西北生态屏障。”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栾克军指着地图上的黑河流域告诉记者。

  2000年初,张掖成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地区,今日,节水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张掖的“金”字招牌。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张掖在节水农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从2001年8月开始,张掖市甘州区引进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先后建成梁家墩五号设施农业节水示范点、石岗墩葡萄滴灌、红沙窝啤酒花滴灌、张掖农场万亩大田滴灌、甘州区党寨镇烟墩村三社农田滴灌等一大批高效节水示范区。

  在各灌溉区开展的节水型社会试点中,张掖市建立了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两套指标体系,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形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产)、配水到户、公共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水权运行机制,大大提高了水资源使用效率。

  “用水制度改革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管理手段,为节约水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才是节水的根本。”栾克军说,为此,张掖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低耗水高产出的高效农业战略思想,“首先,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实现中游地区由耗水型的产业大区向节水型的草畜产业强区跨越。其次,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把耗水高产能低、粮食占主导的农业结构变成用水少效益高,以草畜、果蔬、制种、轻工原料为四大主导产业,多种特色产业并存的结构。第三,政府积极提倡改善种植物结构,积极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使得高效农业特色纷呈。最后,政府部门参与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的跨越。

立生态市

  7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农科院和甘肃省共同主办的“绿洲论坛”在张掖举办,数十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干旱内陆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等内容作了精辟阐述。

  黑河湿地强大的生态调蓄功能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维护整个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张掖市狠下功夫构建全面的环境安全体系、生态产业基础和生态文化体系。

  近年来,张掖沿着312国道和北部风沙线建起了总长达440公里的15条防风固沙基支干林带,对市区周边沙化较重的4667公顷荒滩进行围栏封护,绿洲内9处沙窝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外围已形成以农田林网化为主体、带片网点相结合、渠路林田相配套的防护林体系,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构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城”。通过人工造林、饲草料基地建设、围栏封育、舍饲养畜、生态移民等综合措施,不断恢复和扩大祁连山植被覆盖率,提升水源涵养功能,确保区域生态环境主体长期稳定、良性循环。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建设‘生态张掖’的排头兵。为此,张掖以发展生态产业为主要支撑,不断夯实‘生态张掖’的经济基础。”栾克军介绍说,张掖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按生态理念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强力推进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中国钨钼产业基地、河西风电走廊500万千瓦发电工程、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等“十大工程”,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和生态工业、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